宿根矮化病(Ratoonstuntingdisease),
1954年我国的台湾省最先报道本病的发生,我国的广东、福建也陆续有了本病发生的报道,其他植蔗区至今未见报道。这种病害在较干旱的蔗区发病较重,造成的损失也较大。
(一)病原
本病病原菌Clavibacterxylisubsp.xyliDavisetAl是一种棒状杆菌属细菌。此菌存在于病蔗的维管束中,该细菌具有独特的形态,菌体呈直或微弯的细长棒状,薄壁,有时一端膨大,体内有间体,不游动,格兰氏染色阳性。
该细菌在染病蔗株内分布不均匀,在病株体内含细菌数量的多少,依下列部位的顺序递减:①茎基部的节;②茎基部的节间;③生长点;④心叶;⑤叶片;⑥叶脉和叶鞘。病株内含细菌的多少与发病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
(二)症状
本病在外观上无典型的外部症状,只表现植株矮小、茎径较细、生长迟缓、宿根发株少。病蔗对土壤缺水很敏感,所以当遇到天气干旱时生长更为迟滞。病情严重者会表现凋萎状态,或叶尖叶缘干枯;若灌溉水充足则会掩盖其外表症状,并能减少损失。
本病在内部的症状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①在幼茎梢头部生长点之下1厘米左右的节部组织变成橙红色。颜色的深浅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有些品种甚至染病也不表现此症状。同时氮肥施用量也会影响颜色的深浅,氮肥多时颜色会深些,氮肥少时颜色会浅些。②在成熟蔗茎的节部维管束会变色,颜色从黄色到橙红色至深红色。从地面数1~10节,特别是3~8节最容易看到。维管束变色一般只限于节部,很少伸延至节间,在节部维管束的分枝处,特别是在维管束向叶鞘的分枝处最明显。在蔗株的纵剖面上可见到变色的维管束呈圆点状、逗点状或延伸成短条状;在横剖面则可见到红色的维管束作圆点状或条纹状,红色条纹由茎的中央向叶痕部位呈放射状伸出。变色维管束的多少、颜色的深浅,随品种和株龄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蔗株染病后也不呈现这种内部症状。
(三)发病规律
宿根矮化病主要是通过蔗刀和蔗种传播。病原菌可以较长时间地存活在种苗的蔗茎中或宿根蔗头中,在下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带菌的种苗或蔗头便会长出带菌的植株。切割过染病蔗株的蔗刀或收获机在收获健康蔗时或在斩蔗种时,即将病原菌传播到健康的蔗株上或蔗种上。土壤、蔗株的之间的根系接触或叶片的相互摩擦都会传播此病。病蔗的蔗汁稀释到10000倍液还有传染能力,被污染的蔗刀放于阴暗处7天仍有传染能力,此病随着宿根的年限越长而越严重。
(四)防治措施
种苗带病是本病传播的主要因素,因此,选用无病种苗和进行种苗消毒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
1.种苗的热处理有3种方法:①热水处理。用50℃热水处理2个小时可防治本病。此法应以双芽苗处理为好,也可用全茎苗,此法的缺点是蔗芽容易受到损害,影响萌芽率。②热空气处理。热空气处理的工具是大型的电热鼓风恒温箱。温度和时间为54~58℃,8小时。如果采用58℃,防治率可达100%。热空气优点是设备较简单,不容易伤害蔗芽,因而萌芽率较高。缺点是处理的时间长,费时,劳力花费大,且蔗种极易失水。因此必须采用全茎苗进行处理,不能斩成双芽苗。③空气蒸汽处理。用蒸汽和空气混合后输入处理箱中,使箱中的温度保持在一定的恒温下处理蔗种。一般采用53℃或54℃处理4小时。此法排除了热水处理易伤蔗芽和热空气处理花费时间且易失水的缺点。
2.建立无病苗圃将经过热处理的种苗集中种植,并实施耕作刀具的消毒,为大面积生产提供无病种苗。刀具的消毒可用70%的酒精擦拭,也可用火焰灼烧进行消毒。
3.在砍种过程中,砍蔗刀及耕作机具要与其他品种的操作工具分开,分别使用,经常进行消毒处理,并及时消灭田间啮齿类动物。利用不携带病原的茎尖分生组织经组培工厂化快速繁育后,可获得大量的脱毒健康组培苗,再经一级、二级种苗繁育后可获得健康种茎供大田生产。
4.下种前深耕,精细整地,施足基肥。以后及时追肥,防止干旱,使果蔗增强抗病力。
5.为防止经过热处理及原来健康的蔗种再度受宿根矮化病的侵染,必须彻底清除蔗田的再生蔗,一切用具如砍蔗刀、播种机等使用前必须用沸水、蒸汽或火烤进行消毒。
6.消灭田鼠和其他咬食果蔗的啮齿类有害动物,防止病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