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袋果易出现的病症
1.黑点病。由粉红聚端孢菌侵害果实或康氏粉蚧危害果实所致。
2.果实红点病。由斑点落叶病菌(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
3.果实苦痘病和痘斑病。为生理性病害,由缺钙引起。
4.果实日灼。与除袋时间及土壤干旱有关。
5.果锈。与套袋时间、使用药剂、喷药方法、树势强弱等有关。
6.果皮裂口。与纸袋质量如透气性、生长季节水分状况、去袋时气候干燥有关。
二、套袋果的病症成因
1.虎皮。也就是果锈,主要表现是锈斑、锈点。产生原因:如黄冠、黄金等果皮薄的品种,果皮受刺激易产生果锈。树势弱时易发生。花芽质量差发病率高。腋花芽果锈率高于长梢顶花芽,长梢顶花芽高于中短枝顶花芽。花期或幼果期遇晚霜,花托或幼果的表皮层及其内部组织受冻后,会在受害部位产生环状或片状锈斑,严重时幼果冻裂。风害、雹害、果袋内湿度过大等均是诱发锈斑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缺钙、肥水管理不科学、营养比例失衡、等均可使果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相对缺失,出现生理病害,果面粗糙、无光泽并加重果锈。早上带露水套袋,雨后不补喷杀虫杀菌剂就进行套袋,雨水或药液未干就进行套袋,套袋扎口不严,致使后期雨水、药水以及害虫、病菌侵入,疏水口未张开,降雨后袋内积水排不出去,套袋时纸袋贴在果面上等,均可诱发果锈。
2.黑斑。一是由药害引起的黑斑。由于套袋前药剂选择不当(如使用铜制剂,含硫的混合剂、乳油制剂、代森锰锌类、劣质过期农药);套袋前喷药质量不高(如药剂混用种类过多,浓度过高,喷洒量过大,雾滴过大,喷头距果实太近或停留时间过长,炎热中午喷药等);果袋质量差及套袋技术不规范。二是由病虫害侵染引起黑斑。由于雨水过多、湿度过大诱发黑星病造成的黑斑;由其他真菌侵染所产生的黑点又称梨黑点病,多发生在膨大期果实的萼洼处、胴部、肩部。三是由虫害引起的黑斑。如由梨木虱、黄粉虫、绿盲蝽等危害引起的黑斑。
三、防治措施
1.科学用药。选择对果面刺激性小的药剂如大生M~45、阿维菌素、吡虫啉,并注意使用悬浮剂水乳剂,少用可湿性粉剂、乳油。
2.套袋前提高喷药质量。注意不要用硬度高的井水和被污染的河水配药,农药的浓度不要过高,雾滴要小,距果实不要太近和停留过长,喷药时间要避开烈日。
3.搞好病虫防治。花前喷5°Be石硫合剂,花后喷80%阿维菌素5000倍+菊酯类2000倍+70%甲托1000倍+乙磷铝800倍,套袋前喷10%吡虫啉4000倍+80%大生1000倍,5月份雨后喷灭扫利2000倍+10%多氧霉素1000倍,麦收前喷阿维菌素5000倍+乐斯本1500倍+大生1000倍。
4.正确套袋。套袋之前纸袋要先回潮。套时用左手托起袋底,右手撑开纸袋,使袋底两个通风口张开,手持袋口2~3cm处,将膨起的纸袋套在果实上,使果实悬于纸袋中央,先由无卡丝的一侧按“折叠”方式折叠至2/3处,然后把另一侧折叠后将果柄与“折扇”一起包裹缠紧。套袋时先树上后树下,先内后外,套后应立即浇1次水,预防果实日灼。采前10天,将底部撕开,可提高含糖量,并减轻贮藏期失水皱皮。注意选用高质量纸袋或膜袋,且不能摸碰幼果果面。套袋时间依品种而定,金帅谢花后20天内完成防止果锈效果好,果实增重明显。红富士谢花后35天开始套,晚套感病多。梨在花后20天开始,至5月底套完。葡萄在生理落果后,果粒长至黄豆粒大小时开始全园套袋。桃在盛花后30天定果套袋。双层袋:这里指先套塑膜袋后套纸袋,塑膜袋在果梗稍弯时即可套,全天均可套,10天内结束,纸袋从5月中旬开始10天内结束,要确保果实在纸袋内100天以上,这种方式主要针对晚熟品种。要施足钙肥,叶面喷肥要注意补充钙肥,套袋前要杀菌彻底,套袋后不能放松喷药,不喷含铜制剂。选套斜生,下垂行副梢的单果。及时除袋。采收前提前10天去外袋,去外袋7天后再去内袋,摘叶转果,铺反光膜,并分批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