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花龙葵在我省俗称白花菜、古钮草、扣子草、野辣椒,是茄科一年生直立分枝的草本叶菜类蔬菜,多生长在果园、田边、村边路旁等地,为广东常见野菜之一,群众素有采食习惯,特别是炎夏季节,叶菜类品种缺乏时采食更为常见。近年来,人们对少花龙葵野生、粗生、不用喷洒农药的特点大感兴趣,日渐广泛采食,并开发利用进行人工栽培。其嫩叶供煮食,可汤、可炒、可凉拌,味道甘香、嫩滑可口,倍受欢迎,我省各地餐厅视其为佳肴之一,值得开发利用。
少花龙葵嫩茎叶供食,营养价值颇高。据分析,每百克叶子含有水分87克,碳水化合物5克,蛋白质4·3克,脂肪0·8克,钙442毫克,磷75毫克,铁1毫克,还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a、b2和c等。除供鲜菜食用外,因其味微苦甘,性寒,具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农村群众常用作治疗痢疾、高血压、黄疸、扁桃体炎、肺热咳嗽、牙齿出血、眼疾、气管炎及呼吸道疾病(如喉痛等)。根、茎、叶均可作药用。果实还可提取褐、蓝染料,是提取红色素的原料之一。
形态特征
根系十分发达,细根多,耐旱。茎高60—70厘米或1米以上。植株直立或下部横卧,茎圆、光滑,嫩茎淡紫色或绿色。侧芽萌发力强,主茎高约20厘米时即按叉状分枝形式萌发新芽,其分枝习性与辣椒相似。可作2—3次采摘食用。侧芽长出嫩枝,叶虽较细,但其食用倍加细嫩可口。叶薄,为单叶互生,卵形,基部楔形或平截形,如辣椒叶。叶片长10厘米,宽6厘米,近全缘,或有不规则角状粗齿。叶柄细长,柄长3厘米。花为两性花,常异花授粉。一花序着生白色花2—5杂。花小,直径6—8毫米。果为浆果,球圆形,皮面光滑,如同珠子。嫩果绿色,成熟后呈紫黑色,果汁紫红色。成熟果实易自行脱落。种子细小,黄褐色,单果含种子50粒以上。
生长习性
喜温暖,不耐霜冻,但对低温忍受性颇强。种子在12—15℃发芽出土,以20—25℃发芽最适合。植株生长以18—30℃时生势最旺,5℃左右植株生长停滞,但未见受寒害。成长植株在40℃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根系十分发达,须根特多,耐旱性强。栽培上为求高产优质,仍以湿润环境为佳。对光照条件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条件下生长仍较好。对土壤适应性广,微酸性或微碱性均宜,但中性土壤最优。
少花龙葵种子细小,在适温(18—25℃)条件播种后3—4天可发芽出土,因其细根多,移植甚易成活,定植后恢复生长也很快,侧芽萌发早,主茎上第2—3节即可同时萌发侧芽,第10—12节开始出现花序。在不采摘嫩茎叶食用情况下,植株呈平面开散形。主茎上开始着生花序后,每隔一节着生一花序。每花序上着花数目,生长初期较少,随后增多,有3—8朵或以上。每天开花1—2朵,依开花期气温高低和植株壮弱而异。花期很长,从初花起直至植株衰老都能陆续开花。开花时枝叶仍可食用。果皮颜色由青绿变淡绿,而后呈淡紫褐色或紫黑色。
栽培技术
一、整地施基肥:选择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粘质壤土或沙质壤土作园地,并施入有机肥作基肥。亩施有机肥1500—2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按畦宽1·5米(包沟)作畦,横向开沟后施入,与土拌匀后便可栽植。
二、育苗栽植:气温稳定在15℃左右即可播种。一般以3—11月播种为宜。播后30—40天,苗高20厘米左右、具3—4片叶时即可定植。株距30厘米,行距40厘米。密植栽培的,株距20厘米,行距20厘米,间拔采收后成40厘米×40厘米,并作两次采收用。
三、田间管理:苗期宜少水勤浇,特别是种子发芽出土后淋水要轻,以免溅伤细嫩幼苗。栽植后淋定根水,以后要经常保持园土湿润。淋水要结合加施速效氮肥,每50公斤水加入尿素200—300克,由稀到浓施入。疏植,采收2—3次侧芽者,每采收一次,施肥一次。第一次追收主茎(芽)时宜施复合肥,可促其侧芽持续生长,提高产量。
四、采收和留种:播种后60—70天,株高约30厘米时即采收嫩茎叶。密植栽培(20厘米×20厘米)的,一般采用一次性拔收,或间拔采收。疏植栽培(30厘米×40厘米)的,采收主茎叶后15天左右再采收一次。每亩产量可达1500—2000公斤或以上。
留作采种的,宜用疏植栽培(30厘米×40厘米),不采收主茎,并多施肥料,促种株健壮,花多果多果大,种子多且饱满。开花后约40天,果实充分长大,皮色由绿到淡绿到淡紫褐色到紫红色变化,当果皮呈淡紫褐色时种子即具发芽力,以呈紫红黑色时采收留种最好。果实成熟后易自行脱落,宜及时分次采收,置室内2—3天后在桶内踩烂,洗净后晒干。
野菜少花龙葵人工栽培
发布时间:2008-02-01 来源:中国三峡农业科技网
摘要:少花龙葵在我省俗称白花菜、古钮草、扣子草、野辣椒,是茄科一年生直立分枝的草本叶菜类蔬菜,多生长在果园、田边、村边路旁等地,为广东常见野菜之一,群众素有采食习惯,特别是炎夏季节,叶菜类品种缺乏时采食更为常见。近年来,人们对少花龙葵野生、粗生、不用喷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