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蛀茎蛾又称烟草麦蛾,属鳞翅目,麦蛾科,俗名叫烟茎食心虫、钻心虫。近年在一些烟区严重发生,应在防治工作上引起重视。
1、分布与危害。
烟蛀茎蛾是世界性分布的害虫,多数产烟国家都有发生。国内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我国现有记载仅是为害普通烟草。烟蛀茎蛾以幼虫危害烟草苗期和大田期,以大田旺长期烟株受害严重。旺长期后,烟株组织木质化程度提高,受害减轻。
初孵幼虫在烟叶上蛀食叶肉,受害叶片上、下表皮间形成潜痕。侵害叶脉,使叶片皱缩、扭曲。幼虫钻蛀烟茎时能达髓部,被害处肿大成虫瘿,即俗称的“大脖子”。少数幼虫亦能蛀食韧皮部,在茎表皮形成条状突起。受害烟株生长缓慢,新叶簇生,植株矮小,叶片小而肥厚,烟叶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翅展13~14毫米,棕褐色略带银灰色光泽。触角丝状、灰色,约为体长的2/3。前翅狭长披针形,棕褐色或黑褐色,无斑纹,翅尖稍向上翘,缘毛较长;后翅梯形菜刀状,灰褐色,较前翅宽大。雄蛾翅僵1根,雌蛾翅僵3根。足的胫节以下黑白色相间。跗节5节,具2爪。
卵:长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表面有粗糙皱纹。初产时乳白色微带青色,有光泽。孵化前转为灰黄色,中间黑色小点明显可见。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12毫米,宽1.5~2毫米。初龄幼虫多为灰绿色,后变为白色或淡黄色。成龄幼虫多为乳白色,头部棕褐色,腹部体表多皱褶,胸部较肥大。前胸背板及胸足黑褐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形,趾钩数15~16个;臀足趾钩单序横带式,趾钩数8~9个,臀板淡黄褐色,胸足黑褐色。
蛹:纺锤形,棕色。长6~8毫米,宽1.5~2毫米。额唇基线明显,中央向前突出,圆形,下颚长约超过翅芽的一半;臀刺黑色,钩齿状,两侧着生尖端弯曲的刚毛。
3、生活习性。
烟蛀茎蛾发生代数,因各地气候条件而不同,云南每年发生4~5代,贵州3~4代,江西5代,广西6~7代。
烟蛀茎蛾以幼虫和蛹在烟草残株或烟茎内越冬。云南省的曲靖、红河、文山、玉溪、昆明、楚雄等地,冬季幼虫可在宿根烟上继续为害。烟秆内可见新鲜的蛀道和虫粪。冬季也有一些老熟幼虫化蛹、羽化为成虫,但气温下降,出现霜冻时,羽化的成虫便陆续死亡。
成虫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茎秆下部烟叶荫蔽处或烟地周围杂草内。有一定趋光性。成虫一般在8~12时羽化,羽化后1~2天内进行交尾,交配、产卵都在夜间至清晨进行。卵多散产在烟叶背面,产卵期7~12天,每头雌蛾可产28~220粒,平均80粒左右。
初孵幼虫经数十分钟后即开始蛀食活动,可直接蛀入茎端或蛀入叶内取食叶肉,形成隧道,然后由支脉通过主脉基部再蛀入茎部。烟蛀茎蛾幼虫活动能力弱,故极少迁移,幼虫老熟后即在原隧道内向外咬一个圆形羽化孔,吐丝封口,在隧道中作白色薄茧化蛹。
4、发生程度与环境的关系。
烟蛀茎蛾发生与气温关系密切。该虫是喜温性害虫,故气温较高的年份或地区,发生危害较严重。
发生危害与土壤湿度、栽培管理也有很大关系。苗床期和移栽初期降雨偏多,烟蛀茎蛾发生较少。管理粗放,水分不足的苗床,被害必重;管理细致,经常保持湿润的苗床,受害就轻。降雨除改善土壤含水量外,若在幼虫孵化期,则对幼虫活动、入侵都极为不利。烟蛀茎蛾多发生在土壤湿度低、较为干燥的山地烟上。
5、防治方法。
(1)加强苗期管理,培育壮苗。
目前全国各地烤烟生产上已广泛应用漂浮育苗技术。漂浮育苗出苗率较高,能有效地保护烟苗免受或少受蛀茎蛾危害。部分烟区因条件所限,仍有一定面积的常规育苗,常规育苗光、温、水等不易调控,烟苗易发生病虫害,应该引起重视。没有覆膜苗床的,发现虫苗要及时清除,集中处理。
(2)移栽后应及早检查,摘除被害苗、茎、叶,捕杀幼虫。
如果幼虫已经蛀入苗茎,可用铁针或竹签刺入肿大部分的茎内,刺死幼虫。及时培土,促生大量不定根,使烟株正常生长。
(3)幼虫或蛹常隐藏在烟株残体中越冬,因此,采收结束后,应及时清除烟株残体,浸泡或烧毁,以消灭越冬虫源。
(4)药剂防治。
发现幼虫危害,及时采用40%氧化乐果1500倍或2.5%功夫2500倍叶面喷雾,可迅速杀死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