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又称眼点病。我国华南、西南、云南均有发生,是传播特别快的毁灭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在嫩叶上出现水渍状小点,4~5天后纵向扩展形成长圆形病斑,病部中央红褐色,四周出现草黄色狭条晕圈,形状似眼睛,故称眼斑病。接着病斑顶端出现一条与叶脉平行的坏死条纹,这些条纹都向叶尖处扩展,初为草黄色,后变为红褐色。多个眼斑及条纹融合,造成大片叶组织枯死。不抗病的品种心叶及梢部发病,全田出现一片黄枯,损失严重。
病原 Bipolaris sacchari (Butler) Shoem.称甘蔗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Helminthosporium sacchari (Breda) Butler、Drechslera sacchari (Butler) Subram. & Jain。分生孢子梗单生,顶端曲膝状,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圆筒形,橄榄绿色,具隔膜3~11个,大小40~114×9~18(μm)。病菌生长温度20~32℃,27.4~32℃最适。孢子形成适温20~25℃,32℃时不产生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主要为害叶片,蔗种传病的可能性很小。田间蔗株上残留的分子孢子,可在叶上流过旱季。病株上产温多湿易发病。高湿持续时间长或连阴天多,晨雾重的天气条件,再加上重施氮肥,该病易暴发流行。同一品种施氮肥水平低、植株生长缓慢的比施氮肥水平高、植株生长迅速的发病轻。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粤糖57/423、印度419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粤糖63/237、崖城67/210、桂糖57/624、桂糖60/289、海蔗4号等。不种秋植蔗,推广种植春植蔗。(2)该病流行前或流行期间避免重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防止田间积水,减少湿气滞留。(3)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1:100倍式波尔多液或每667m2施用春雷霉素60mg/kg。(4)在该病流行的蔗区暂停留宿根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