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产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兴的一个产业,具体表现在生命力很强,开发内容广泛、开发效益好、发展势头好,特别是近30年发展很快。以肉兔为例,20世纪末期,年产兔肉4万吨左右,全部出口,国人没有消费;2005年我国出栏活兔40882.96万只,生产兔肉57.85万吨,大部分为国人消费,出口量不占生产的3%,28年时间增长14.46倍。这是其他畜禽生产发展所无法比的。皮用兔我国已经开发出高档裘皮服装,满足国内人们需要并大量出口;毛兔生产的兔毛由原来单纯的出口,现在已解决纺纱的技术问题,使兔毛织品不缩水、不掉毛、不起球,生产的高档服饰受到高消费人群的青睐。由原来的单靠出口转变为兔产品的综合开发,把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化成国人的衣、食,为现代的物质文明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后仍需不懈努力,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为中国人民健康长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继续奋斗。
但是,在已经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一些邪恶势力的冲击,严重阻碍了养兔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炒种上。一些利益熏心的人完全不对社会负责、不顾养兔户的死活,从社会上或商品生产兔场低价购进劣质种兔,以次充好,以高价回收养户生产的商品兔作诱饵,高价兜售“种兔”,卖“种兔”收钱以后,待养兔户生产出商品兔,该他们承担责任时携款跑了,害得大批养兔户因赔钱下马,造成极坏的影响,使其本人和周围的农户以后不敢再养兔。
随着《中国兔业》报以及其他报刊的宣传,养兔界对社会、对农民负责的有意之士的不懈努力,家兔养殖业朝着产业化的健康方向发展,使那些炒种、倒种的不良现象得到抑制。但是在养兔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例如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出售种兔的;挂出假协会牌子的,以假协会名义办会办报骗钱的;报假学历、假职称的身份外出骗钱的;长期不办实事到处游说靠倒腾混钱的也曾出不穷。这些人和事虽然阻挡不了兔业发展的大局,但也会影响某些地区、某些人兔业的发展,给养兔业造成负面影响。
河南某地区一年轻人声称是河南农大畜牧系毕业的,有一定专业特长,到处找单位应聘,在哪一个地方干的时间也不会超过一年。经了解,恰当的说法是:“养过兔,是江湖上的人物,没学历、没职称”。不久,他在南阳应聘不到三个月,把场家购回的种兔、连同繁殖的后代统统拉走偷卖了,使场家蒙受严重的损失。虽然已立案追捕,但把一个养兔场也搞垮了。另外,还有一些小型养兔场,引种渠道也正确,种兔质量也不错,但是自己不办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还经常向周围饲养户出售种兔,虽然兔的品质说得过去,但不是合法生产经营,在兔业打假的今天,告诫这些场家,要尽快办理种兔生产经营许可证,并做好工商注册手续,合法生产经营。
再者有一些人有养兔经验,并取得过突出成绩,别人遵称其为“专家”,自己也感到当之无愧,以后自封专家,招摇于市;有的是有意冒充某某教授。河南省有位白明祥教授,常常被某人冒充,引起不少误会。国家对专家有明确的解释,即获取国家职能部门的评定,认定具有副职以上技术职称,具有某种技术专长的,可称其为专家,否则不能称其专家。
在兔业打假之际,我们应该认真审视发生在兔业的不正常现象,纠正其错误的一面,鼓励其正确的一面,推进养兔业顺利发展。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副教授 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