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鱼苗在入池前一天要用密眼网拉几次空塘。一方面使堆积在池底的剩余清塘药物充分溶解,以防毒害鱼苗,另一方面进一步清除敌害,如果发现敌害可用0.5克/立方米浓度的敌百虫全池泼洒进行杀灭,此浓度对轮虫没有杀灭作用。
2.在鱼苗入池前一定要检查清塘的药物毒力是否消失,以及水的肥度是否合适。首先取半桶水,因有时表层水毒力已消失,但底层的毒力仍然很强,将鱼苗放入水中观察8小时~10小时,看是否正常,以确定鱼苗能否入池。pH值应在7~8.5范围内。其次可根据水色、透明度和饵料生物情况判断水的肥度,如发现池水过肥,可加注清水调剂,池水的肥度不够,应立即补施少量化肥或增投人工饵料。
3.鱼苗入池时要求池水温度不能低于运鱼水温3℃,如果水温相差过大,就应先逐渐调整温差,鱼苗适应后再入池。用塑料袋运输的鱼苗,在入池前应先将塑料袋开口缓慢放入预先安置在渔池中的网箱内,待池内水温与袋内的一致,让池水与袋内的水逐渐混合,停10分钟~20分钟后再将鱼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箱内,借此调节水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改变的适应,有人称为“缓苗”。如果开袋时发现鱼苗呈仰卧状态,这是二氧化碳中毒现象,只要经过缓苗,放入清水一段时间即可恢复。如果将鱼苗从袋中直接倾入池内,即使在放养时肉眼观察生活正常,下塘后也会发生死亡,即运输后死亡。因此塑料袋运输鱼苗,入池要特别细致操作,缓苗处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4.鱼苗入池前应进行药物消毒。可用1%的小苏打水浸洗20分钟~30分钟或1万IU/L的青霉素溶液浸洗1小时。
5.坚持鱼苗饱食后下塘。鱼苗饲养的生产实践证明,鱼苗入池前喂1次~2次熟蛋黄或饲料酵母,如能捞取轮虫投喂更理想,其成活率或成长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显提高,因此很多地方坚持鱼苗饱食后下塘。鱼苗运到后,先用网箱喂饵,再重新过数入池。在网箱内取苗时,上风头的鱼苗一般体质较强,个体较大,下风头的鱼苗体质较差,个体较小,这样就可将个体大小不同、体质强弱有别的鱼苗基本分开,以免在饲养过程中个体大、体质强的鱼苗排挤个体小、体质弱的鱼苗,而逐渐形成大小分化。但在操作过程中要严防网箱中缺氧,以免造成损失。
6.鱼苗下塘时要选择深水处,紧贴水面慢慢放苗。据试验,鱼苗从30厘米高处倒入水中,可损伤5%~10%;距水面60厘米高时,鱼苗损伤率可达20%~30%。因此,鱼苗入池一定要注意缓慢轻放,鱼苗放养后不要立即离开,要等鱼苗散开游入池中后再离去,如发现鱼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遇到起风天气,要在上风头深水处入池,以免鱼苗被风吹到池坡或压到池底而造成伤亡。
7.同一池塘应放养规格一致的同种鱼苗,并尽量争取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鱼吃小鱼及出池规格不齐。规格不一致的鱼苗放养在一起,大鱼苗的生长速度远远超过小鱼苗,两极分化就更加明显。
8.自行孵产鱼苗的下塘标准。看到两个眼点、一个腰点这三个点,并能平行游泳时即可入池,否则要及时投喂,以免鱼苗因饥饿而致死。下塘的时间要选择无风晴天的上午,避免风天、雨天或夜间入池。作者: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