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大型食用水母。主要靠自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饵料为食,不宜作为精养品种。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有其特有的关键技术。□
1苗种选择□
以选择生长快、体积大、出成品率高的红头、红盖的浙江红品种为佳。苗种的伞弧径15cm左右,即碟状幼体育成幼蜇的7~10日龄的幼水母,无畸型、环肌收缩力强的苗种。□
2苗种运输□
苗种最好从附近海域或育苗室选购,短途运输可使用内壁光滑的各种器具、无需充氧;长途运输时应使用塑料袋充氧方法。如果运输时间在2小时内,可用普通塑料桶(25L)装载车运,每桶装蜇苗(1.5~2cm)3000片;运输2~8小时,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每袋装新鲜海水2.5kg,
水温17~18℃、装1500~2000片;运输8小时以上,每袋装蜇苗1000片以下,充氧,同时包装箱内加袋装冰块。
□
3蜇苗投放□
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的早晨或傍晚投放苗种。投放的密度不宜过大,按成活率10%,回捕成品为300~450头/hm□2为好。一般投放3 000~4 500头/hm□2。成活率高时可疏苗,疏苗时海蜇不能离水。□
如果是养两茬海蜇,第一茬投放苗种,要在5月中间水温18℃以上进行;第二茬要在头茬蜇长到10cm以上,水温22~24℃时放苗。放养量要据现有存池量而定。□
4水质控制□
海蜇的人工养殖关键是池中浮游生物量的多少。因此管理水质是养好海蜇的首要任务。□
4.1水深要保持在1.5m以上。海蜇能够提前预知暴风雨的到来,而提早游到较深的池底。因此,池水保持一定的深度,可防止暴风将底层水掀起损伤海蜇,以提高海蜇的成活率和存池量。□
4.2水温海蜇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水温超过28℃时,水体大量蒸发,海蜇停止生长,因此,养成期间要控制好水温,特别是7-8月份高温季节,要加大换水量。换水要在早晨进行,低温时,应下午换水,以减少水温的波动。
□
4.3盐度海蜇的最适生长盐度为18‰~25‰,最好控制在20‰左右。由于pH值升高及池水温度突降,会造成海蜇性早熟,影响生长。因此,养成期特别是高温期要适时加注淡水,雨季要排放表层淡水调节盐度,雨季提水要从离河口近处涨满潮时多次少量提水,禁止大排大灌。使池水盐度的日波动控制在5‰以下,以免超出蜇体自身渗透压的调节能力造成死亡。
5饵料培养□
保证水体中有丰富的饵料,才能使海蜇快速增长。随着蜇体增大,食量也不断增加,靠换水带进的天然饵料远不能满足海蜇的生长需求,因此需要人为施肥、增饵。可将鸡粪放到土坑或水泥池中加水浸泡一天,取汁均匀泼洒全池150~225kg/hm□2;也可将尿素或复合肥化水全池泼洒15kg/hm□2。水色呈黄绿色为宜,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
6养成管理□
根据海蜇的生长习性,在养殖过程中要适时换水和肥水,同时防护、防害工作也不容忽视。
□
6.1设置防护网海蜇放养1个月后,伞径8~10cm时,在池四周距岸水深50cm处设置网目5cm的围网,防止海蜇抢滩不能洄游死亡。□
6.2增氧海蜇养成期的溶氧要控制在5~6mg/l,溶氧降低,海蜇的环肌收缩率降低,蜇体停止生长,严重的死亡。为避免机械增氧造成蜇体受伤死亡,海蜇养成期增氧,只能靠加大换水量和保持池中适宜的放养密度,维持池中高溶氧环境。
□
6.3防害主要是对争饵生物和一些凶猛鱼类的控制以及恶劣天气的预防。
□
由于海蜇对药物敏感,在病害防治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药物,特别是含氯消毒药物的使用要限量,禁止使用Cu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