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管理技术是温度的调控问题,其重要性及调控方法上面已经作了介绍。即使有自动控温装置,饲养人员也要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鸡群,注意温度是否适宜。特别是后半夜自然气温最低的时刻,也是值班人员最容易打瞌睡的时间,稍有疏忽,炉火熄灭,温度下降,雏鸡自然扎堆,就可能造成受凉感冒、甚至踩伤或窒息死亡。雏鸡受凉特别是头几天的雏鸡可能出现拉稀糊肛。拉稀的重要原因,许多人认为是鸡白痢,其实拉稀并不都是鸡白痢造成的。
雏鸡育雏阶段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第一周末比出壳时体重增长1倍,2周时增至3倍,3周龄时增至5倍。雏鸡增重这么快,全靠采食饲料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在育雏阶段采取自由采食的制度,也就是食槽里经常保持有一定数量的饲料(表5?2),让雏鸡随意啄食。目的是让雏鸡吃得多,长得快,为今后的正常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雏鸡采食量很少,消化能力又强,如果限制采食时间,强者抢吃,霸占地盘,弱者总吃不上食,这势必影响全群鸡的整齐度。在鸡群规模大,食槽数量又有限的情况下,不采用自由采食方法,鸡群肯定发育不均匀。所以,提供足够的食槽和水槽,让雏鸡都能同时有机会吃食和饮水,是最理想的。
育雏期间每只雏鸡平均应有食槽位置2.5厘米,饮水位置1.5厘米。否则就会影响到雏鸡的自由采食和饮水,导致雏鸡生长发育不均匀,鸡群越大就越应保证所需的食槽和水槽。
采用自由采食制度,不等于把饲料添得满满的,而是把一天喂料的数量分多次添加,让雏鸡随时都能吃到饲料。少喂勤添,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又能促进鸡的食欲和群势整齐,降低死亡率是降低饲养成本的重要途径。
表5-2 白壳蛋鸡和褐壳蛋鸡各周龄大致给料量 (单位:克)
周 龄 白壳蛋鸡 褐壳蛋鸡
每只每日给料 体重范围 每只每日给料 体重范围
1 10~11 50~70 11~12 80~100
2 16 100~140 24 130~150
3 19 160~200 29 180~220
4 29 220~280 35 250~310
5 38 290~350 40 360~440
6 41 350~430 45 470~570
随着日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雏鸡的个体也不断增大,要及时变换食槽的大小和高度,否则容易浪费饲料。迄今为止,育雏阶段饲料浪费的问题一直得不到理想的解决,原因是雏鸡生长发育快,食槽的规格难以适应雏鸡的要求,因为不可能每隔几天就换一种规格的食槽,而将就使用势必要出现饲料浪费的问题。当然使用雏鸡颗粒料要好些,但饲料成本又稍高。
随着雏鸡的生长发育,要及时调整和疏群。因为密度过大,鸡群采食拥挤,活动的空间也小,不利于鸡的生长发育。笼育雏鸡每只应占面积100~150平方厘米,平养雏鸡应占面积400~450平方厘米。笼育刚进雏时,从保温角度考虑,头10天可把两层的雏集中一层,当进行新城疫疫苗免疫时再一分为二散开。平养时逐渐扩大地盘。利用疏散鸡群的机会,把强弱雏分开,较弱的雏置于温度较高的部位,以利于它们的生长发育。及时调整鸡群,能使雏鸡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吃食、饮水的位置也要增加。
不管孵化条件多好,总会有一部分后出的弱雏,即使在接雏时把明显的弱雏剔除了,但由于遗传原因和育雏过程中管理不善,也总会出现一定数量发育落后的弱雏。有病的弱雏理所当然要淘汰掉,发育落后、体质较差的雏挑出来放在一起,加强饲养管理,使其生长发育迅速赶上来。不合理的密度、食槽水槽不足、温度不符合标准,这是人为造成弱雏的重要原因。
初生雏换羽是有一定顺序的,第一周主翼羽和尾巴先长出来,第二周肩部和胸侧的羽毛脱换,第三周是靠尾部的背上和嗉囊的部位,第四周颈部绒毛脱换,第五周为头部和腹部,第六周胸部,第一周轻型品种鸡已有完好的羽被了,而中型品种鸡则要晚1~2周才有完好的羽被。
研究表明,凡5周龄以后头颈部绒毛尚未脱落的雏鸡,均属发育落后。这种雏鸡在鸡群中占20%左右,绒毛脱换晚的雏鸡体温调节机能差,应加强保温。这种雏体重也较轻,主翼羽和尾羽都较短,疫苗接种后抗体产生也差些。因此,根据雏鸡绒毛脱换程度,可以判断雏鸡的大致日龄。同时也可看到雏鸡的整齐度和饲养管理水平。
蛋雏鸡的饲养管理
发布时间:2006-08-30 来源:鸡病专业网
摘要: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管理技术是温度的调控问题,其重要性及调控方法上面已经作了介绍。即使有自动控温装置,饲养人员也要经常进行检查和观察鸡群,注意温度是否适宜。特别是后半夜自然气温最低的时刻,也是值班人员最容易打瞌睡的时间,稍有疏忽,炉火熄灭,温度下降,雏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