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养殖为何姗姗来迟
2005年6月下旬至8月上旬,我省发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累计病例215例,死亡39例。以资阳、内江为中心,波及全省12个市,由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后经调查发现:此病都发生在散养农户家中,猪只生存环境卫生很差,造成猪只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而生病。猪链球菌病暴露出畜禽养殖的“软肋”,引发人们对标准化养殖的思考。
思考一:标准化畜禽养殖“犹抱琵琶”
10月20日,记者在市畜牧站了解到,目前,我市先后有29个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获省畜牧食品局认定,有9个无公害畜产品获农业部认定。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国家标准,现在可执行的只有农业部的行业标准,不具有强制性,并且这一标准所确定的技术指标较发达国家的标准相距甚远,为我国畜产品出口垒起了较高的技术壁垒,这也是我市乃至全国畜产品出口量微乎其微的重要原因。
市畜牧局局长助理、市兽医站站长、高级兽医师向丕元认为,要真正实现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标准化,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适度规模化。然而,在我市,能称得上“适度规模化”的生猪养殖户只有27%,其余的全是三两头(只)的散养。区区执法者面对众多散养的千家万户,对于一些投入品(饲料、兽药等)的管理和疫病防治等根本不可能全程跟踪,散养户想咋喂就咋喂。比如目前人们称的“生态猪”,有的并不“生态”,它是按传统饲养方式圈养的,而不是自然状态下长出来的,而且很多还喂了大量变质的潲水,而“潲水猪”实际上就是“垃圾猪”,尽管在本土市面上很流行这种散养的“生态猪”,可是欧盟等发达国家并不认可,并明确拒绝一切散户饲养的畜产品。
市场不承认标准化,使标准化养殖难有起色。就是按现今仅有的不具强制性的行业标准饲养出来的畜产品,市场也并不认可。东坡区通惠桥街道办事处上游村,省畜牧食品局在这里进行标准化饲养试点,养出的猪,肉质虽好,也算得上无公害,可是,消费者无法辨别,仍是同市同价。同时,畜产品加工企业也没有优价收购优质畜产品,致使能标准化饲养的养殖户也都毫无积极性。
出现如此怪现象,没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问题的结症——没有一个标识区分畜产品有无公害。我市虽有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含畜禽产品)的监测机构,但由于人员、经费等不足,到目前,正常的检查、监测工作难以进行。
思考二:散养也须树立大局观
市场一体化,已把所有养猪户捆绑在了一起。眉山虽没发生猪链球菌病疫情,但是,一样受到株连,生猪价格也曾全面大幅度下滑。东坡区通惠桥街道办事处上游村,养猪远近闻名,近来养猪受损严重,猪只存栏急剧萎缩,今年6月以来就比去年同期减了上千头。有四五家到此租房规模化养猪的外地人,也不堪重负,撤了。这一轮由猪链球菌病疫情引发的强大市场冲击波,迫使养殖户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便一家一户散养也必须树立“大防疫意识”,大市场观念;即便一家一户散养也该讲规矩——清洁养殖,不虐待畜禽,尽量给畜禽提供一个卫生、清洁的生长环境和应该有的福利,以保证畜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能抵御病菌的侵入及其危害;即便一家一户散养也不要光脚板入圈喂猪,以减少被感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