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虽不像新城疫那样形成严重的威胁,但使幼雏育成率降低,产卵期推迟,产蛋鸡停止产卵或产蛋率降低,公鸡睾丸萎缩,加上与败血霉形体的混合感染,导致MG的活性受到诱发,引起慢性型呼吸道病。在集约化养鸡中是重要疫病之一。
1发生情况
本病1927年最早在波兰发生,以后扩散到世界各地。日本是在1960年确诊本病的。日本养鸡企业1960年以后迅速发展起来,本病也随即在全国各地爆发。1969年研制的鸡传染性鼻炎A型灭能苗,广泛应用,使本病发生明显减少。本病虽然通年可以发生,但夏季发生的少,以晚秋、初春及雨季多发,本病的发生与饲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通风不良的养鸡场和换气不良的鸡舍内容易发生。
2病原
鸡副嗜血杆菌是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运动性的杆菌。在血清学上,本菌分为A、B、C 3个血清型。其中分布最广泛的是A型菌。本病原菌除鸡以外,鹅、鹌鹑都有感染,和鸡引起同样的疫病,而对麻雀、鸽、乌鸦、小白鼠、豚鼠及家兔没有病原性。鸡副嗜血杆菌是一种脆弱的细菌,在宿主体外很快失活。
3发病机理
鸡副嗜血杆菌的致病性与多种因素有关,但主要集中在HA抗原。荚膜也与细菌致病有关,并且认为是引起IC相关病变的主要因素。鸡副嗜血杆菌粗提的多糖对鸡有毒性,并可能与使用菌苗后的中毒症状有关。
4流行病学
鸡是鸡副嗜血杆菌的自然宿主,任何年龄的鸡都易感。但幼龄鸡一般不太严重,成年鸡潜伏期短,病程也长。
主要的传播途径为饮水。由鼻孔侵入的病原菌,主要在鼻腔和眼窝下窦的黏膜上增殖,随鼻汁及眼泪一起排出。
病原菌,通过鸡的接触或借饲料、养鸡器具、管理者的衣服来传播。然而,附着在鸡舍或器具上的病原菌,在4~5个小时内即死亡,空气传播也只能在2~4m的极近距离内发生,苍蝇和麻雀不能传播本病菌。
传染性鼻炎的一个特征是潜伏期短,接种培养物或分泌物后24~48h内即可发病,不过接种分泌物后的致病作用更为一致。易感鸡与传染鸡接触后,24~72h内出现该病的症状。
5症状
多数患鸡可见发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同时流出鼻汁。发病初期量多,呈水样。颊部全面呈现浮性肿胀,这是本病最特征性的症状。从发病3日左右,鼻汁稍增加粘稠性,发出咕噜咕噜的呼吸音,有时还可见有伸颈发出怪声的病例。面部肿胀严重的病例,泪水使眼睑胶着,引起一时性失明。从此时起,许多病例倒下、下痢或排出绿色粪便。发病5日左右,雄鸡在喉头部出现浮肿性的病例;产卵鸡的卵巢受到侵害,引起产卵停止或产蛋率降低。
在本病发生的养鸡场内,发生时,缺乏上述典型症状,有许多病例仅流鼻汁后即耐过。由于鸡的年龄和环境不同而各异,通常在2周龄前后症状恢复,死亡者很少,然而在病鸡受到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继发感染后,有不少可以延长其病理过程。
6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在鼻腔、眼窝下窦及气管黏膜上呈现急性卡他性炎症。即在鼻腔及眼窝下窦内,充满水样乃至灰白色的粘稠的粘液,黏膜呈现淡红色的多样性水肿,喉头和器官黏膜呈淡红色,被覆有粘稠的粘液。另外,在下颌部的皮下组织内,多数病例伴有大量的浆液浸润。产蛋鸡可见到由坠卵引起的腹膜炎和软卵泡及血肿卵泡等。公鸡可见睾丸萎缩。
7诊断
传染性鼻炎,因为呈现面部浮肿性肿胀的特征性症状,根据其发生情况及临床观察,在某种程度内可以诊断,确诊可通过以下方法:
7.1病原学诊断
培养病原菌,若分离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呈现“卫星现象”,菌落呈露滴状,针尖大小。且过氧化物酶实验呈现阳性,可确诊。还可将病原菌接种于健康鸡,若在24~48h产生鼻炎即可作出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