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措施一、必须建立和健全严格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制度。由外地购入的雏鹅必须加强检疫,以防疫病传播;在本病常发地区,应定期进行预防注射,用“禽霍乱氢氧化铝疫苗”或“禽霍乱弱毒活菌苗”,每年2次。
二、对于发病的鹅,可用链霉素,成年鹅每只肌肉注射8-10万单位,2次/天,连用3-4天或用氟苯尼考20毫克/公斤体重注射;在治疗的同时要彻底更换、清洗、消毒用具、垫草等,用0.5%百毒杀消毒。
鹅浆膜炎
鹅浆膜炎(又称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近几年来在雏鹅群流行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疫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多发生于2-7周龄,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最急性型病例出现于鹅群刚开始发病时,通常看不到任何明显症状即突然死亡。急性病例多见于2周龄的雏鹅,病程一般为1-3天。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离群、不愿走动和行动迟缓,甚至伏卧不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眼有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常使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鼻内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使患鹅表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见鼻窦明显肿大。部分患鹅缩颈或以嘴抵地,濒死时神经症状明显,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呈角弓反张,尾部摇摆,抽搐而死。
防治措施一、在无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发生的地区,鹅群必须与鸭群绝对分开饲养;有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发生的地区,雏鹅群之间、雏鹅群与青年鹅群、雏鹅群与成年鹅群之间应隔离分开饲养,可防止雏鹅被感染;再次,雏鹅群放牧或下水,应远离鸭群和其它鹅群,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二、在疫群使用本菌作紧急预防时,可同时应用敏感抗菌药物,以达到在未产生免疫前能较好控制流行发生和减少死亡率的目的。常用的敏感药物有氟苯尼考、氧氟沙星、头孢噻呋等。
三、由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在将雏鹅转舍、舍内迁至舍外以及下塘饲养时,应特别注意气候和温度的变化,减少运输和驱赶等应激因素对鹅群的影响。平时,应注意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鹅群的饲养密度不能过高,注意鹅舍的通风及温湿度。
球虫病
球虫病主要表现为轻度腹泻和血便,生长发育受阻,易于诊断。主要危害3周龄至3月龄的鹅。病鹅的主要表现是食欲下降,精神萎靡,拉血便,严重脱水并因继发其他细菌感染而发生死亡。
防治措施一、作好饲养管理和鹅舍的环境卫生工作,注意保持舍内清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防止其污染饲料和饮水,避免鹅食入虫卵的有效途径。
二、在鹅雏易感日龄或流行季节,选用复方新诺明以0.02%混入饲料中,连用3-5天;还可按每公斤饲料100-125毫克的克球多的比例,连用3-7天,进行预防。
三、治疗药方是,氯苯胍,按100毫克/公斤混入饲料饲喂,连用7-10天;氨丙啉,按150-200毫克/公斤饲料,均匀混料饲喂或80-120毫克/公斤水,饮服,连用7天(用药期间,应停止喂维生素B1);球痢灵,按50毫克/公斤饲料,均匀混料饲喂,连用3-5天;克球多,按250毫克/公斤饲料均匀混料饲喂,连用3-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