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农产品价格 农业技术 致富信息 农药 电脑知识 搜索 养猪 养牛 养羊
新农网 > 养猪网 > 养猪新闻 > 云南:施甸抢救“保山猪” 发展畜牧业

云南:施甸抢救“保山猪” 发展畜牧业

发布时间:2016-05-25  来源:新农网
摘要:保山猪,一个经过数千年物竞天择而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较大、地方优良特性保存最完备的肉脂兼用型猪种,曾选入《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猪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拥有这么多光环的保

  “保山猪”,一个经过数千年物竞天择而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较大、地方优良特性保存最完备的肉脂兼用型猪种,曾选入《云南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目录》,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猪”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拥有这么多光环的“保山猪”却一度从百姓的餐桌上消失了。如何让“保山猪”造福百姓及为群众奔小康作贡献,成为了我市畜牧工作的一项重点。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由施甸县承担的这一重任已初现成效——

  “保山猪”虽然有众多光环,“保山猪”猪肉虽然是“非常好吃的猪肉”,但不争的事实是,新世纪以来,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那些8月龄左右即可屠宰的外来新品种猪在不知不觉中把“保山猪”挤出了大众视野,以致二十年前场址位于施甸县水长乡的保山市种猪场建立“保山猪”母本核心群场时,要到施甸县老麦乡、木老元乡等偏远山区苦苦寻觅,才找到了最后数头完整保存“保山猪”血统的老品种猪。

  如何抢救性保护这几头“保山猪”,如何让“保山猪”重回百姓餐桌,并为群众奔小康作出贡献,成了市、县各级畜牧部门的当务之急。

  抢救性保护“保山猪”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施甸县137个行政村中饲养“保山猪”的有125个村,存栏达17758头。但这个数字,仅仅占该县生猪存栏数的2.8%,说明“保山猪”正逐年减少。施甸县畜牧局技术人员李朝震说,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施甸家家户户几乎“清一色”饲养“保山大耳朵猪”(即现名“保山猪”),到上世纪90年代,外来品种比如“汉普夏”“杜洛克” “约克”等逐步引进保山,因饲养周期短、见效快,群众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以,饲养“保山猪”的农户越来越少,到2015年,出现了上述2.8%这样少得可怜的比例。

  李朝震说,“保山猪”具有适应性强、抗病性强、耐粗饲、肉质细嫩、香味浓郁、口感好等优良特性,为此,各级畜牧部门选择了改良“保山猪”、让“保山猪”造福人民的道路。

  首先是走科研道路,突破技术难关。市县畜牧部门与省、市有关科研单位合作,依托保山市种猪场“保山猪”母本核心群场资源,与国家顶尖科研院、所合作,长期保存纯正“保山猪”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同时,严格按照云南农业大学有关专家、教授和省畜禽品种改良站制定的“保山猪”保种选育与开发利用的相关技术措施,开展“保山猪”杂交利用科研工作,以“保山猪”为母本,成功培育出了“巴保优质二元母猪” (“巴克夏公猪”与“保山母猪”的后代),供农户饲养,再进行杂交改良后,生产商品肉猪,科学地发挥了“保山猪”的杂交优势。

  2014年,经全国地方猪种研究顶级专家莅临施甸县现场测定,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保山猪”眼肌肌肉具有独特的“彩虹肉”特征;颈部肌肉呈现典型的“风吹马尾千条线”特征;肩部肌肉具备“梅肉(雪花肉)”典型特征;五花肉具有“三红三白一皮”的特征;后腿肉纹理清楚;尾巴切面为典型的“一朵梅花”,“保山猪”的优势得到充分遗传,完全具备极品猪肉的特性。”

  这一最新“保山猪”猪肉定论,也是对市县畜牧部门数年倾力打造“保山猪”的最高肯定。

  建起“保山猪”的理想家园

  施甸县老麦乡黄家村余家村民小组地处一个群山怀抱的山洼,2015年,施甸县在这里建设了“保山猪” 生产基地。日前,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只见舍内打扫得十分干净,刚产下不久的猪仔煞是喜人。今年37岁的村民余正军一边悉心给母猪喂料一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我们饲养的猪都是县里发给的老品种“保山猪”,按照县乡派来的技术人员教我们的方法喂养。他说:“‘保山猪’的肉比以前我们饲养的新品种猪的肉好吃多了……”

  据介绍,2015,施甸县在老麦乡投入资金40万元,新建、改造猪舍2000平方米,建设沉淀池 100立方米,建成存栏能繁母猪达100头的专业村2个,并从保山市种猪场引进“保山猪”母猪200头,提供农户饲养,建起了年出栏肥猪3500头以上的 “保山猪”饲养基地。

  另据介绍,为了提高基地养殖户的饲养水平,2015年来,已经在老麦乡开展了技术培训6期,发放养殖技术资料470套,470人次得到了系统培训。黄家村余家村民小组村民余桥告诉记者:“我参加了集中学习培训,并到七O七良种猪场观摩,学到了很多养殖知识,比如生猪品种、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猪舍建设、牧草种植、人工授精技术等。”记者看到,余桥家改造好的圈舍里,11头“保山猪”长的很好,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刚刚出生20多天的9头猪仔,活泼可爱。

  老麦乡畜牧兽医站站长杨金彪介绍,老麦乡植被好,森林覆盖率高,是“保山猪”理想的生长之地。在老麦乡,经改良的“保山猪”猪仔60天即可出栏,以2016年4月份的市价,每头猪仔可卖600元左右,一头母猪一年可产仔两次,每次产猪仔十多头,这样,每头能繁母猪每年可为养殖户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他说,“十三五”期间,老麦乡计划发展“保山猪”能繁母猪2000头以上,占全乡能繁母猪存栏的50%以上。

  政府引导全面推广“保山猪”

  为深入打造“保山猪”,施甸县综合考虑畜牧业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山区、温凉区域发展“保山猪”,以满足高端市场和开发肉食品加工需要,重点建设老麦、酒房、摆榔、木老元、太平、姚关、何元7个“保山猪”优势产业区,同时兼顾其他乡镇生猪产业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寨。

  为了打造“保山猪”绿色品牌,施甸县还出台了系列保障措施,在资金、技术、防疫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并从扶持企业、产品深加工等方面进行深度探索。各级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户转变养殖观念,采取集约化喂养入手,提高生猪的养殖水平。畜牧部门为每个片区指定了输精员,要求定期进行人工授精,切实指导好和服务好示范户。政府还和农户签订协议,规定两年之内不许出售政府提供的“保山猪”母猪,如母猪出现意外死亡必须补栏,等等。

  有付出就有收获,2015年,施甸县实现畜牧产值1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0.92亿元的 45.9%,与2010年的5.66亿元相比,增8.54亿元,年均递增20.2%;2015年实现肉类总产量7.26万吨,与2010年的3.84万吨相比,增3.42万吨,年均递增13.6%。全县生猪出栏达96.7万头,与2010年相比,年均递增17.1%。

  目前,“保山猪”又重回施甸广大养殖户的视野,施甸县还在“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保山猪”的优惠政策。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该县饲养“保山猪”能繁母猪将达2万头以上,年出栏“保山猪”肉猪30万头以上,并通过养殖示范区建设和完善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形成“立足保山,辐射滇西,面向全省,拓展缅北,走向全国”的发展格局。

打印 责任编辑:小宝

推广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