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渗出性皮炎是由猪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仔猪急性接触性皮炎。该病主要感染40日龄内(多为15日龄~30日龄)仔猪,在同窝仔猪或密切接触的同场仔猪中相互传染,传染主要途径为接触性传染,患病后仔猪生长停滞,严重的衰竭死亡。该病呈逐年增多的发病趋势,农村散养猪呈散发性发病,对规模化养猪场影响很大。该病近年来报道较多,一般较易诊断和治疗。文章对采用常规方法治疗疗效不好的病例,采用甲醛治疗方案取得明显疗效。
近年来,仔猪渗出性皮炎在贵州各地养猪场(户)时有发生,该病对养猪业影响较大。该病在诊断上基本不存在困难,在治疗上一般以抗生素与地塞米松肌注,外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并加强猪舍消毒,一般均能控制和治愈。本文中的病例,就是在采用上述处理无效后,改用复合醛治疗方案取得满意结果。
1 发病情况
2006年7月28日,贵阳市乌当区水月镇元泰公司产房内发现1头约4kg的仔猪头部出现结痂样丘疹,2d后,扩展到全身,出现了铜色水样浸润,有浆液或黏液渗出,体表皮肤有结痂。同窝另有3头仔猪也出现了丘疹,初步诊断为仔猪渗出性皮炎。但由于开始治疗不理想,到8月3日,患病的仔猪达到51头。最后采用复合醛溶液为主的治疗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2 临床症状
病初,病猪精神不振,体温升高至40.5℃~41.5℃,被毛逆乱,眼结膜潮红。仔猪眼睛周围、耳廓等无被毛处皮肤上出现红斑及微黄色水泡,腹部皮肤上出现针尖大、米粒大或黄豆大的荨麻疹样变化,并向全身扩展。全身皮肤红肿,有热感。稍后水疱迅速破溃,渗出清亮的浆液或黏液。在2d~3d内扩展到全身各处,体表皮肤变得黏湿,呈铜色水样;严重病猪有绿豆或豌豆大的小脓疤,破溃流出脓汁而结痴,形成油脂性微棕色的鱼鳞状痂皮,痂皮脱落形成红色溃疡面,皮肤增厚,形成皱褶遍布全身。随病程的延长,渗出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在猪皮肤上覆盖一层厚厚的、油腻并有臭味的灰黑色结痂。
3 诊断
实验室检查,发现猪葡萄球菌,未进行药敏试验。根据临床症状判定为仔猪渗出性皮炎。
4 治疗过程及效果
在第1头仔猪发病第2天开始进行治疗,使用30g/L高锰酸钾溶液擦洗病猪全身,并用青霉素(80万单位)+地塞米松(2mg)肌肉注射,每天2次,2d后发现没有明显效果(这时患病头数增加到4头);改用20g/L高锰酸钾溶液和高浓度的“消毒新王”溶液擦洗全身,并用头孢拉定粉针(0.5mg)+双黄莲(5mL)肌肉注射每天2次,治疗3d,没有明显疗效(这时患病仔猪发展到51头)。
随后使用100mL/L的复合醛溶液+10g/L的氢氧化钠溶液擦洗全身,每天1次,青霉素+地塞米松,每天2次肌肉注射,腾骏药业“威牌复合醛”溶液全场喷雾消毒,每天1次。2d后,病猪身体水样浸润变干,丘疹减少,病情好转。治疗第5天,13头病轻仔猪痊愈;第8天,除死亡7头外,其余的病猪全部痊愈,但有3头成为僵猪。
5 小结与讨论
5.1 渗出性皮炎的病原是猪葡萄球菌,猪葡萄球菌对不利条件有很强抵抗力,并能在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因此,彻底消毒对渗出性皮炎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该病的诊断中应注意和湿疹区别。区别要点是,渗出性皮炎病原是猪葡萄球菌,为哺乳仔猪或刚断奶小猪的一种急性和超急性传染病,无明显季节性,一般病猪不呈现瘙痒;而猪湿疹多发于高温季节,发病多为大猪,有明显瘙痒表现。
5.2 采用复合醛溶液治疗方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在病程较长治疗较晚的情况下,治疗51头,痊愈44头,治愈率为86.27%,收到了显著的疗效。若能及时采用,应当有更好的疗效。
5.3 复合醛是很好的消毒剂,同时期待有较好的收敛作用;10g/L的氢氧化钠溶液主要作用为去脂,以增强复合醛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青霉素控制全身感染;地塞米松为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内毒素、免疫抑制、抗休克及增强应激反应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炎症、哮喘,以及皮肤科、眼科疾病的治疗。
5.4 感到不足的是,未能进行药敏试验,无法筛选抗生素,可能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新型的青霉素类药物取代本方案中的青霉素效果会更好。
5.5 本病应尽早诊断,尽早使用药物治疗,将病变控制于皮肤浅层,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如果患猪全身表皮出现油脂性黑棕色痂块,皮肤增厚,形成皱褶,已有恶臭味散发,猪只瘦弱等严重深层感染时,一般是愈后不良成僵猪或导致猪只死亡。因此,在早期诊断的同时,事先应进行药敏试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连用5d,结合局部处理,同时改善环境条件,方可控制本病蔓延,达到痊愈效果。
5.6 立即隔离病猪,防止继续感染,病猪的分泌排泄物污染的用具、场地、垫草及环境彻底清洗干净,严格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是防止该病发展的关键。
复合醛溶液治疗仔猪渗出性皮炎
发布时间:2011-07-23 来源:好猪网
摘要:复合醛溶液治疗仔猪渗出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