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仔猪死亡是养猪生产中最大的损失。因此,分析保育仔猪死亡的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对减少保育仔猪的死亡,提高养猪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保育仔猪的死亡原因分析
1.1为了提高猪场设备的利用和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全国各大猪场均采用早期断奶技术,但仔猪断奶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导致早期断奶仔猪的食欲差,消化不良,生长抑制,饲料利用率低,抗病力差,甚至死亡。尤其是母猪泌乳性能不好或母猪带仔过多、病、弱、残猪数量增加,断奶后由于各种应激,造成死亡数增加。
1.2仔猪断奶后7d内,由于断奶应激、由流质的乳汁变成饲料、断奶并窝等应激因素的影响,食欲下降,大肠杆菌等各种细菌大量繁殖,激发各种疾病的发生,造成仔猪生长抑制,甚至死亡。断奶后第2周存在过食性腹泻,严重者造成死亡,本周的死亡率最高。
1.3断奶仔猪的死亡主要发生在11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占全年死亡的70%左右,青海高原地区,冬春季节提高保育舍温度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在自由采食情况下,分别使断奶仔猪处于13℃或23℃的环境中3个星期,冷应激之中的仔猪能够维持一样的生长速度,但是,其采食量增加了20%。在8~30kg阶段,冷应激组(12℃)的仔猪的增重速度可以达到适温区组(28℃)的水平,增重速度为0.59kg/d,但是低温组猪的采食量为1.14kg/d,比适温区组的0.92kg/d高24.2%,显然,冷应激加剧了仔猪的应激和免疫反应,应对疾病将耗费更多的资源。寒冷的天气不仅影响了仔猪的生长速度,而且还激发各种疾病,如仔猪副伤寒、肺炎、猪喘气病、消化不良性腹泻等,造成仔猪死亡率提高。
1.4每栏饲养仔猪10~12头,天气寒冷,仔猪会挤压在一起,造成仔猪的死亡。到保育后期,由于仔猪多,争抢着吃食,吃不到食的开始咬尾巴、咬耳朵等,形成异嗜癖,引诱多数仔猪互相咬尾,病原从伤口感染,引发许多仔猪后肢瘫痪后死亡。
1.5疾病原因如仔猪副伤寒、传染性胃肠炎、流性型腹泻、猪气喘病等各种传染性疾病引起仔猪死亡。
2减少保育仔猪死亡的措施
2.1加强哺乳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提高断奶体重哺乳母猪每天需要的能量约75%用于泌乳,能否给哺乳母猪提供有效的营养需要,将直接影响仔猪的发育速度。当摄入的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其泌乳需要时,便会引起体内脂肪大量消耗,导致母猪掉膘和体重下降,过度掉膘不仅直接影响仔猪生长,还会间接影响下一胎的发情配种。对哺乳母猪适宜用高营养的日量(DE≥13.39MJ,CP≥17%,赖氨酸≥0.85%)应尽量满足,对于带仔多的母猪可适量增加饲喂量。每头母猪带仔10~11头为宜,仔猪出生后3d注射铁制剂,7日龄开始强制补饲,待仔猪能自由采食后每天多次补饲,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尤其是哺乳后期更为重要。
2.2保温取暖主要在11月至次年的4月,有25床的保育舍每栋生火炉2个,尽可能提高夜间温度,以减少昼夜温差。白天根据室外温度控制火炉,夜间在玻璃钢窗外覆盖塑料形成保温层,为了避免贼风从网床底部侵袭和钢床散热使仔猪腹部受凉造成腹泻,用木板做成120cm×60cm的垫板放在床上,有条件的可采用电热板。这样能有效地改善保育舍的温度。
2.3加强保育舍仔猪的饲养管理仔猪断奶后3d原栏饲养,转群是按原窝饲养,抓仔猪是轻轻抓住仔猪的后腿,以减少对仔猪的应激。保育舍饲喂方式与饲料如哺乳舍,同时多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如发现仔猪不食等异常行为时,应立即向兽医人员汇报并做处理。发现咬尾、咬耳等现象的猪应立即隔离,咬伤部位用碘酒消毒,并给予全价饲料。
2.4严格制行防疫制度每周猪舍、场区环境按时消毒,严格控制闲杂人员和车辆出入,做好各项疫苗的注射工作,并做好记录以备检查。
分析保育仔猪死亡的潜在因素
发布时间:2011-07-23 来源:好猪网
摘要:分析保育仔猪死亡的潜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