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份,国务院正式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在2017年底前,各地区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并大力支持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的禁养区猪场拆迁序幕。事实上,禁养和限养只是现象,其实就是产业转移和升级。
生猪产业转移
——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
通过政策干预,奠定“南猪北上”基调。2016年农业部发布养猪业第一个五年规划,将生猪区域划分成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4区。这些区域的划分就是基于环境容量和玉米等资源情况。生猪产业区域布局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1 生猪产业区域布局
❈
对于生猪产业区域布局,布瑞克咨询研究总监林国发认为,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大量的外来人口,大幅提高了猪肉消费,刺激了本地区生猪养殖发展。需求带动了生猪养殖在东部地区的发展。而后经济发展加上大量外来人口,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对环境要求也明显提高。而大量的生猪养殖超过了本地区的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严重。2015年国家实施了严厉的养殖环保政策,随后农业部发布养殖水十条文件,划分了禁养区,并对不同地区做出了养殖承载情况判断。东部地区普遍属于超载区域,产能需要向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转移。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土地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导致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区企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人口转移也将改变猪肉消费。从人口流动及区域产业调整角度看,生猪禁养限制也是产业转移及升级的过程。”林国发如是说。
❈
生猪产业升级
——鼓励两种发展模式
一号文件中提到了两种鼓励发展模式:一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二是家庭农场、合作社。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此外,一号文件还要求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
在去年10月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贴息力度,重点扶持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其中,财政补助重点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字里行间透露着政策扶持的是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由政策引导行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升级。
企业行动
——产能扩张,向西、向北抢地盘
翻看近年生猪企业新闻发现,扩张成了“家常便饭”,其大型猪场投建的新闻屡见不鲜。据了解,2016年温氏集团商品肉猪销售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20.26%,在盈利旺季,温氏继续扩大了养殖规模,商品肉猪出栏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1.57%。同时,以“南稳、西进、中扩、东增、北拓”为区域定位在全国进行全面扩张。据公开资料表示,未来温氏集团生猪出栏量将每年保持约15%的增长。温氏CEO温志芬曾表示,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上市肉猪3000万头。
图2 温氏集团2016年产能扩张部分动作
雏鹰农牧2016年养殖板块整体盈利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90.08%,毛利较去年同期增长183.74%。根据规划布局,未来3到5年雏鹰农牧将可达到1000万头的生猪出栏量。
图3 雏鹰农牧近年部分布局规划
牧原股份2016年全年生猪出栏量达311.39万头,同比增长62.26%。在布局规划上,牧原股份加速横向扩张,仅去年一年就进行了5轮扩张,增开了23家子公司。
表1 牧原股份2016年布局规划
大企业扩张势头迅猛,重点布局发展空间大的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展区。再加上政策的干预,约束发展区内猪场拆迁,未来我国养猪业的结构将发生改变,其发展空间将转移到西部和北部。
各方声音
如何看待产业转移与升级
现阶段生猪产业大刀阔斧的改革给行业带来正向指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林国发总监认为,生猪产业转移伴随着经济环境要求,短期虽然可能损害了部分养殖户的利益,但从长远看,有利于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他分析,东部地区此前是我国重要的猪肉消费和养殖地区,大量的养殖导致了东部地区环境污染,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另外由于东部地区的玉米绝大部分需要从外省调运,饲料成本偏高,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偏高,加上近几年冷鲜及活畜运输高效及成本下降,东部地区养殖优势正逐步丧失。而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养殖仍存在空间,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猪肉消费好转,另外靠近饲料原料产地,降低了饲料成本,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此番产业转移和升级对行业的影响,林国发称,“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分割及精修猪肉需求增加,猪肉养殖不再是单纯的养殖出售过程,区域养殖能带动当地猪肉深加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对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由于生猪全价料一般运输半径在200公里以内,猪场产能变动可能会影响全价料的需求;浓缩料及兽药、疫苗运输半径较远,影响要小于全价料。东部地区压缩养殖规模不利于当期的饲料加工行业,但有利于华北及东北地区饲料加工行业。”
唐朝在新疆伊犁地区有两个规模场,他觉得,产业转移和升级靠自觉自发太慢了。国家意志推动一下最好。而且国家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就是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有很大的经济发展潜力,养猪对经济和就业的贡献不大,但是给环境带来很多难以解决的负面影响,不如关停并转型,让养猪业向北方欠发达地区或者人口大省转移。产业升级的目的是提高效率,而不是扩大规模。当养猪业更有效率的时候,相应的对兽药、疫苗的需求会减少,这对兽药疫苗企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张荣伟在辽宁黑山县城边区养了30头肥猪,他认为,产业的升级不需要政府主导, “再过十年二十年,散养户基本都会消失的。因为现在农村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周围的散养户年纪基本都在四五十岁以上,而养猪是个艰苦的行业,又苦又累,而且风险还大。”“二十年以后,用不着禁养,拆小建大了,到时都是建大的养猪企业了,散养户都不养猪了。”他认为旅游区、水源地可以禁养,至于其他地方就没必要禁养了。
谢六高在化州经营了一家典型的家庭农场,猪场常年存栏300头,兼有鱼塘、经济林。对于此番的产业转移和升级过程,他认为,这是在环保受重视下,大企业助推影响政策为主的一次“革命”。真正的产业升级和转移,政策上应该帮助指导一些猪场,转向什么地方,如何做到零排放。现在拆了一个猪场,死的不仅仅是一个猪场。猪场人员失业,饲料经销失业,饲料厂失业,兽药从业人失业,运输人员失业……一系例的连锁反应最易变成社会问题。“改革的阵痛不是这次拆猪场的借口。”谢六高称。对于产业转移与升级,谢六高建议,应该做到百花齐放!一味推行规模化工厂化并不符合国情。如此发展并不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产业的先进性,别的国家已经开始实行猪福利养殖了,我们才开始工厂化,而且做得简单粗暴,不伦不类,不中不洋。单一的污水处理,沼气发电,这模式的推行只会溺死多样化的行业,如家庭农场。就如中国的一些传统手工艺,工厂化机械化的编织刺绣,使商品变得便宜了,但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对品质要求有更高的需求,传统的手工业又兴了起来。消费者各取所需。养猪也一样,规模化工厂化养出的猪,家庭农场可能做不到,但家庭农场能做到,规模化绝对做不到。对家庭农场的引导不能因规模化的崛起而丢掉,家庭农场在品质上的养殖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猪肉品质上,规模场无法做到传统猪肉质量的养殖。家庭农场能以极少的成本做到猪鸡渔林的循环做法,这点就体现了特色,符合环保条件,多种经营,多样收入。对农村富有的劳动力创造收入是个绝佳的规式。规模场养不出有肉味的猪,工厂化不可能,荷兰两人养万头猪的猪场也绝不可能做到。“我们的这种产业升级如此升级下去,恐怕以后老百姓吃不起有肉味的猪了。城市的所谓土猪肉就是个例子。规模化出来的所谓土猪,这成本不是想吃就吃!”
网友李小玲表示,只有分散养殖,实行种养平衡,达到零排放,才是养殖业的根本出路。网友杨扬认为,种养结合,适度规模,才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人类活动必然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因而不能为所欲为。土地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只要合理排放,可以和谐发展,但切勿矫枉过正!
产业升级是好事,但希望过程别太简单粗暴,手段别太暴力。注重环保是好事,但也请为失业人员指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