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浙江省青田县:稻鱼共生钱粮双增(2)

发布时间:2012-08-08  来源:神农网
摘要:在德清县,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在全县6个乡镇建立了3680亩甲鱼养殖基地。 董事长王根连向记者介绍道:水稻亩产1000斤,不施肥不打药,不仅产量增加了10%,品质也提高了,每斤可卖到18元;每亩可产甲鱼500斤,批发每

  在德清县,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在全县6个乡镇建立了3680亩甲鱼养殖基地。

  董事长王根连向记者介绍道:“水稻亩产1000斤,不施肥不打药,不仅产量增加了10%,品质也提高了,每斤可卖到18元;每亩可产甲鱼500斤,批发每斤可卖到60元,亩纯收益在1万元以上。”

  王根连最早从事水稻育种工作,1992年起开始养甲鱼,2008年近千亩的池塘养殖甲鱼爆发了毁灭性的疾病,造成千万元的经济损失。通过查找原因,王根连发现,多年甲鱼养殖后,池塘积累了大量有机质和病菌引发了爆发性病害。于是,“开展稻鳖轮作和稻鳖共生,利用农作物吸收甲鱼残饵和粪便,转化成优质农产品”的念头油然而生。2009年开始,他就从鳖-稻、鳖-麦、鳖-油菜轮作起步,开展甲鱼塘的种养结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2011年开展了稻鳖共生等“一地多用”试验,也取得很好的效果。2012年,公司1400亩面积都进行稻鳖共生规模化生产,计划明年继续扩大。

  在稻鳖共生田的浅水处,记者可以看到甲鱼爬过的痕迹,而这样的稻田几乎看不见杂草,相当于有专门的人耘田,大大降低了劳动力。

  “稻鳖共生在促进水稻生产的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水产养殖发展空间问题。”德清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建应说,“通过种养结合,甲鱼和水稻的品质得到大幅提升不说,稻鳖共生区域几乎没有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在清溪鳖业,不种水稻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为种养结合模式已经把水产养殖和水稻种植紧紧捆绑在一起了,而且水稻的投入产出比已经远远高于甲鱼养殖。”

  青田县龙现村是著名的“中国田鱼村”,也是华侨村,该村1500人,在国外的就有800多人。村里500多亩耕地,全部都是稻田养鱼,田鱼干常常作为礼品被华侨带到国外。

  村民杨民康有稻田养鱼20余亩,日子过得很滋润,他告诉记者:“家里世世代代养鱼,以前都是人放天养,现在科学养鱼不一样了,每亩能产鱼300多斤,水稻1000斤,田鱼干每斤150元,还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上百万。”

  “养鱼是配角,增收是手段,稳粮是目标。”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俞永跃认为,“传统稻田养鱼解决吃鱼难问题,而此次稻田综合种养目的在于解决增收和稳粮问题。传统稻田养鱼重点在鱼的增产增收上做文章,而现在重点在米上做文章,立足米质提升、米价提高,因此粮食是主角,鱼是配角。”

  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成为稻田养鱼发展新契机

  记者在清溪鳖业稻鳖共生基地采访时,正赶上导游带着一拨来自杭州的市民前来参观,一位市民告诉记者,“听说这儿的米好,特意过来看看,品尝一下,再买点回去。”像这样冲着“清溪”大米和甲鱼组团来参观的游客每天都有。

  “稻田养鱼靠一家一户很难推广,必须要通过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合作社的带动,整合起来打品牌,要变生态效益为经济效益。”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何中央告诉记者。

  据何中央介绍,传统稻田养鱼的主体对象是山区的农民和渔民,而新一轮稻田养鱼的主体对象已发展到平原地区的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现在稻田综合种养的组织化程度高,连片作业,规模经营,实现了合作化、企业化,产销一体化。

  景宁畲族自治县副县长郑建强告诉记者:“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如何做好半水半分田的文章,主要靠创新。要改变以往简单理念,转变经营思路,打造品牌,实现‘田米鱼’的共赢,通过高端生态农产品的品牌经营,实现稻鱼价格的大幅提升。”

  记者看到,景宁畲族自治县是纯山区,连片集中、超过100亩的水稻田几乎没有,也没有省级粮食功能区,然而就是在这里,农民种稻无需政府动员,依靠自强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的苗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回购和二次分配,农民把自家的水稻田维护得很精致,对发家致富充满了信心。

  在绍兴县富盛镇采访时,记者看到早稻即将收获,预计产量可达450公斤以上。当地通过实行“虾-稻(泥鳅)-虾”轮作,一作变三作,一亩土地产生了数倍效益。

  富盛青虾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现有社员53户,覆盖面积1500余亩。合作社在技术、饲料、采购、苗种上实行“四统一”管理,水稻从育秧到收获全部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

  社长许国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虾亩产100斤,按均价50元每斤,产值5000元,效益在3500元左右;泥鳅亩产200斤,按均价17.5元每斤,产值3500元,效益2000元左右;早稻亩产900斤,产值1242元,效益800元左右,合计亩效益6300元左右。

  “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将是新一轮稻田养鱼发展的新契机,特别是龙头企业通过创建品牌的带动,社员的共同参加,使山区小块块的梯田成为了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大增加了效益,真正实现了渔农结合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李可心认为。

  浙江的做法也许给我们以启示,以发展产业的思路和模式来探索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丰收的路径,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通过稻田综合种养,焕发出水稻的最大价值,让农民重新审视种粮效益,实现稳粮、增效的“双赢”。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