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不易“昭通天麻”难辨真伪
不管是在地摊上还是商铺中,都有省外天麻的踪影。包装上印着“昭通天麻”或“小草坝天麻”,普通人很难区分。
外省天麻的“入侵”,也是昭通天麻产业面临的挑战之一。
早在五六年前,湖北、陕西等地的天麻就已经进入云南的市场。这些天麻也打出“昭通天麻”牌子,有的甚至以次充好,迷惑顾客。而一般消费者则难以区分各地的天麻品种。“外省天麻在昭通打着小草坝天麻的名义出售,在昆明又打着昭通天麻的名义销售。”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办公室工作人员李让云说。
“冒牌”天麻泛滥到了何种程度?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工作人员强调,由于昭通天麻的种植成本相对较高,20元-30元/市斤的价格是很难买到本地天麻的。而在昭通天麻的传统种植区——彝良县,街边那些标价每市斤二三十元、纸盒上写着“小草坝”的天麻,多是从省外来的。
由于保存技术有改进,保存半年以上的天麻看起来也很新鲜。因此,不管是在地摊上还是商铺中,都有省外天麻的踪影。只是由于常人难以区分天麻的品种,又对天麻保存技术了解较少,因此“外省天麻冒充昭通天麻”的问题长期存在。
“天麻价格上涨时,外省天麻进来的就多,反之就少。”昭通一名天麻商人说。
昭通市天麻特产局基地建设科科长郭友刚介绍,由于种植方式不同,在不同环境下种植出来的天麻,其营养成分含量差别也较大。“昭通天麻是在野生环境中实行林下种植,最大限度地保证天麻的高品质。而一些省外的天麻种植方法与昭通差异巨大,可以在蔬菜大棚里施肥,像种土豆那样种天麻。虽然看着个大饱满,但其天麻素含量以及各种营养成分都要比昭通天麻少得多。”由于普通人难以区分,因此省外天麻有了“以假乱真”的条件。
另一个原因,是促进天麻生长的萌发菌和密环菌技术攻克的时间较晚。彝良县麻窝经济林种植场的负责人王开俊对此深有体会。他1997年见种天麻利润可观,便开始小规模种植。那时,为天麻提供营养的萌发菌和密环菌研发技术一直没有攻破,为了保证天麻生长,两种菌基本都是去野外采集,产量和收入都不稳定。因此,各地种植规模均较小,产量也很有限。近几年来,两菌技术才得以攻破,大规模种植也才成为可能。
王开俊回忆,彝良县在政策、资金等各方面大规模扶持天麻,始于2009年,那时天麻产业才有比较明显的起色。但在昭通天麻两菌技术攻克前,省外的天麻也已经实现了人工化种植。虽然其营养成分较低,但产量大、易种植,早已流入了昭通市场。
2007年8月21日,昭通天麻证明商标获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核准。2008年11月17日,昭通市天麻协会理事会形成决议,昭通天麻证明商标标识正式投入使用,昭通天麻进入了品牌时代。但是,由于一些店铺老板对商标的价值观念淡漠,缺乏长远的品牌意识。证明商标的宣传普及也不到位,致使很多人对昭通天麻的证明商标不太了解。
“我们的包装上没有那个证明商标,印的是‘昭通天麻’或‘小草坝天麻’,不懂行的人来买,也不计较这些。”昭通一位天麻专卖店的老板如是说。
基础研究滞后,资本“看多投少”
由于产业化程度较低,持有资本的企业对昭通天麻关注的多,但真正投入的太少。
2011年,曾有媒体对昭通天麻产业发展进行过报道,反映基础研究滞后使得天麻产业的发展缓慢。
由于产业化程度较低,持有资本的企业对昭通天麻关注的多,但真正投入的太少。而本地商人也因技术、政策方面的限制,而难以投资天麻深加工行业。
对于目前的状况,王开俊也感触颇多。在他的记忆中,他种植的天麻只有在2004年和2013年下半年时市场价格出现过下跌。其余年份,天麻的价格都是不断上涨的。“1997年时,品质好的天麻能卖50多元一市斤,现在都在12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