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7日电(记者娄奕娟)岗巴羊、亚东木耳、帕里牦牛、艾玛土豆、谢雄藏鸡……这些来自高原雪域的农牧产品,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具有天然有机的优势,但长期没有发掘出潜在价值。如今,这些“沉睡的财富”正在地理标志、有机认证的护航下焕发新生,成为西藏的特色“招牌”,走上了海内外的“餐桌”。
在西藏77种有机认证产品中,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日喀则市就占到其中43种。5月中旬,记者走访日喀则市辖下的亚东、岗巴、南木林等县,亲身体会“生态就是财富”这一发展理念给“世界第三极”带来的巨大变化。
打出生态牌 身价翻番
在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羊良种繁育基地内,腿短肚大的岗巴羊晒的是高原日光浴,采食的是雪山融化浇灌的天然牧草,加餐吃的是“特供”的有机燕麦草。形容岗巴羊的生活环境,当地有一顺口溜:“岗巴羊吃的是冬虫夏草,喝的是西藏神水,拉的是六味地黄丸,撒的是太太口服液”。
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岗巴羊具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三大特点,曾是历代班禅堪布厅的指定贡品,在西藏享有很高知名度。然而,与其他品种的绵羊相比,“天生丽质”的岗巴羊此前并不具备价格优势,2013年每只羊售价仅为700元左右。
2013年下半年,黑龙江第五批援藏工作队到位后,在走访调研中发现,以岗巴羊为代表的日喀则出产的农牧产品具有纯天然有机的优势,但因商品化率低、市场观念淡导致优质的农牧产品没有为农牧民带来相应的财富。
援藏工作队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张琢原为黑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意识到了质检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巨大空间。张琢表示:“服务不创造价值,但是可以激活附加值,高原农牧产品可以借助地理标志、标准化、认证认可这三大助力,提升附加值。”
为发掘这些“沉睡的财富”,援藏工作队开始着力培育和发展有机农牧产业,大力开发高原特色的有机食品,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首先投入资金申请的项目就是岗巴羊的有机认证。经过严格的认定程序,2014年8月,岗巴羊获得有机认证证书。
2015年,日喀则市抓住农牧产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以地理标志、有机认证为抓手,实施了质量体系认证等标准化战略,激活了农畜产品沉睡的附加值。
为了扶持有机农牧产品的养殖,促使其走向专业化、规模化,首先需要建立标准化体系。以岗巴羊的生产技术规范为例,为保证“岗巴羊”品质纯正,品种繁育所需的种羊严格禁止从外地引进种羊进行杂交;采用半舍饲半放牧饲养方式,养羊户白天放牧,食天然牧草,舍饲应为优质燕麦草;在配种旺季,每天每只羊喂青干草1-2千克外,要增加补喂1千克左右的青稞。
张琢回忆说,在推进岗巴羊养殖的标准化时,曾有一句口号叫“先办学校传记忆,后办银行发福利”,前一句指的是先对牧民进行培训,开展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后一句指的是进行送羊到户,鼓励牧民按标准养殖,并扩大再生产。通过这两年建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看到有机产品带来的经济效益,培训班名额越来越抢手。
2015年底,日喀则市18个县区一次性通过“国家级有机认证示范创建区”申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截至目前,日喀则市各相关企业已成功申领有机转换认证书、有机产品认证书共计43张,岗巴羊、艾玛土豆、白朗康桑糌粑、酷龙达菜籽油、谢雄藏鸡、亚东木耳、拉孜藜米等日喀则土特产贴上了“有机认证”标志,南木林马铃薯、岗巴羊、亚东木耳、亚东鲑鱼、帕里牦牛等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走上了更大的舞台。
短短的两年间,一只岗巴羊的身价从700元涨到了1500元,冰鲜羊肉经空运销往成都、广州等地。同样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的“雅江源”马铃薯产品已走出国门,销往尼泊尔、印度市场。
发展特色产业 精准扶贫
有机农牧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日喀则市农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现代农牧业的快速发展,也拉动了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日喀则市是西藏农牧业大市,亦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符合日喀则地理资源实际,有机产业的发展对落实国家提出的精准扶贫开发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琢如是表示。
目前,国际市场上有机产品价格通常比常规产品高20%-50%,国内市场销售的有机农产品价格,一般是常规农产品价格的2-3倍,实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从国外经验和国内情况看,有机产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并对脱贫产生相应的影响:首先,有机产品因市场价格高和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等成本投入,农民会因此增加收入;其次,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相应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尤其为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机农业最大限度利用农业物质内部循环,兼顾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实现贫困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营养丰富、产量低而闻名的亚东木耳就增加当地就业岗位的代表之一。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西南边陲亚东县,因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空气湿润,氧气充足,素有“后藏小江南”之称。前几年,野生亚东黑木耳每公斤售价超过5000元,因此也被成为“天价木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