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天气晴朗,记者在商州区金陵寺镇崔坪村呆了一下午,短短几个小时我收获颇多,当地农民给我上了一堂记忆犹新的课,让我这个媒体工作者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记者,虽然我从事新闻行业的年限不算长,但由于我热爱着这个行业,走过的路、到过的地方也不少,见过的人也各具特色,但是这一天我听到来自农民口中的话让我感动。很多人说,记者不能太感性,但我就是改不了,依然倔强地支持着自己性格上的这个缺点,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一天我所感受到的很平常,但我想,如果有千万个农民像崔德娃一样,我们的农村将会有很大改变,这是一种进步,必须受到肯定。
走进崔坪村
金陵寺镇位于商州区西南部,距市区15千米。这里像很多商洛山中的农村一样,初春时节依然略显萧瑟,山坡上远远看去还是一片枯黄,那花儿、草儿的也未见春天的颜色。与冬日不一样的是,田地里站着的农人,种洋芋的、犁地的,各有所忙,呈现着春耕的迹象。顺着公路,我来到了崔坪村,眼见不远处有几个大棚,就带着好奇看看,思量着这里的农民在发展什么产业。走近之后,听一旁耕种的农人讲,这里面种的都是香菇。便心想,香菇是好东西,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价格上来讲,一直都比较稳定。不久之后,我见到了这个食用菌合作社的管理人之一崔德娃,也是这篇文章我所讲述的主人公。
崔德娃,当地人,今年48岁,是崔坪村的村主任。他的脸除了能完美地展现两个字“忠厚”外,人很难在见过一面之后能想起他的模样。说起话来不快不慢,声音并非是庄稼人有的那种大嗓门。话语间,不常笑,慢条斯理地述说着自己的观点,似乎无关你听不听进去。而最初给人这样一个印象的人,却渐渐引起了我的注意。
有思想的农民
“农民必须靠产业,如今的社会,继续让农民种地,根本无法改变现有的面貌。那几亩地一年到头撑死收入两三千元,除过成本外,就没啥收入。”崔德娃说,“金陵寺镇以前主要靠石灰、水泥、煤炭等重工业支撑,曾是商州的工业重镇。近年来,这些厂子相继倒闭,这里的农民很难再找到发展的路子。所以也就形成了年轻人出门打工,老年人在家里种地的局面。”前几年,他也如同当地的很多人一样,靠打工赚取收入。直到2013年,经过几年的考察,他发现很多乡镇已经发展了产业,效果都很不错。在和金陵寺镇副书记白朝阳无意间交谈时,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刚一说,这个想法就得到了白朝阳的大力认可。没想到他也一直思考着各村发展产业的事情。“群众要致富,必须有带头人,你带头发展,其他老百姓在看到收益后,就会积极加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产业的引领作用。”白朝阳说。白朝阳的一席话,给崔德娃鼓足了劲。
采摘的香菇
山村有了第一个产业
几经思索,崔德娃决定在该村发展香菇产业,镇上林木资源丰富,无污染,环境好,适合发展香菇种植。2014年,他和村里其他5个人合伙成立了该村的第一家食用菌合作社。崔建东,常年在西安跑运输,早就有回家创业的想法。崔永奇,在市区做粮油销售生意,也一直有家门口创业的想法,其他几个人都与他们的情况差不多。“一开始,就我们6个人,后来村里还有两个人看到合作社发展前景好,也想和我们合伙,他们一加入,就有8个人了。”崔德娃高兴地说。
有了产业,如何发展才是关键问题。崔德娃先是去了河南一带考察,因为村里以前没有人种植香菇,技术方面大家并不熟悉。考察回来时,他聘请了当地2个技术员和十几个工人,在技术员的建议下,他们在商南县把种植香菇的机器和辅料一起买了。他们打算先试经营一年,规模不要太大,在摸索中获取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