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姜云才养殖场的工人在初步加工牡蛎。
从400亩养殖面积增加到6000亩,从1个人单打独斗到组成176人的专业养殖合作社,作为乳山牡蛎养殖面积最大的养殖户,退休后开始创业的姜云才,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产业带头人。
现如今,姜云才又将牡蛎搭上了淘宝快车,知名度迅速提升,订单应接不暇,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但他却谦虚地说:“养殖牡蛎致富,我才刚上路呢。”
认准牡蛎养殖
退休后大干一场
姜云才所在的徐家村是徐家镇一个小渔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里大部分村民都是渔民,牡蛎养殖是他们的传统产业。
“牡蛎品质就数咱乳山的好,很多外地养殖户都到我们这里来育肥增鲜。”昨日,姜云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牡蛎就像上天赐给乳山的一份礼物,独一无二。也正是因此,退休后的姜云才将目光锁定在牡蛎养殖产业。2002年,他不顾朋友的劝告,执意将全部家当投入到牡蛎养殖中,当年就承包了400亩养殖面积。
万事开头难,从牡蛎养殖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姜云才心里就打鼓。此时,他想起了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渔技专家,于是便向其寻求帮助。技术人员闻讯后立即派出渔技专家到徐家村,手把手教姜云才养殖技术,从养殖筏架的间距到养殖笼的密度,专家全程跟进指导。当年,姜云才的牡蛎养殖就开始盈利。
用心钻研技术
事业越做越大
姜云才的牡蛎养殖之所以成功,除了与其艰苦努力有关,更离不开渔业科技的支持。“从我开始搞牡蛎养殖,专家就指导我采用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养殖。”姜云才说。
记者了解到,太平洋牡蛎筏式育肥技术,是乳山渔业科技人员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牡蛎养殖技术及养殖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探索、研究和实践后,根据乳山海区和养殖生产情况,开辟的牡蛎养殖新途径。姜云才在渔技专家的指导下,积极钻研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技术,使养殖风险大大降低,效益猛增,极大地促进了牡蛎养殖厂的规模化、科学化发展。
依靠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技术支持,姜云才持续扩大养殖规模,2009年,牡蛎养殖规模达到上千亩,产值达到千余万元。就在当年,姜云才遇到了一个难题——牡蛎不肥了。
“从当年10月开始收获牡蛎,我就发现相比往年,牡蛎肥度明显不足。”一时找不出原因的姜云才赶紧向技术人员求助。技术人员赶到现场,查看了养殖环境,之后又多次进行试验探索,终于发现牡蛎不肥的原因,是养殖密度过大造成的。“由于养殖户越来越多,养殖面积骤增,导致密度过大,牡蛎吸取营养不足,肥度欠佳。”姜云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迅速将养殖笼间距从50厘米增大至1米,阀架之间的距离也拓宽到8至10米。次年,调整后的牡蛎肥度喜人,受到了收购商们的青睐。
成立专业合作社
带动乡邻致富
“养殖牡蛎让我赚得盆满钵满,与牡蛎就此结下不解之缘。”姜云才说,他在做大做强自身牡蛎养殖产业同时,也乐意为周边牡蛎养殖户传授自己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带领周围群众发家致富。
2011年,姜云才牵头成立了久大海珍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已经带动了176名牡蛎养殖户共同致富。“我们合作社社员养多少亩的都有,近几年基本都赚到了钱。如今政府又举办起了牡蛎节,乳山牡蛎的知名度更高了,我们的养殖热情也越发高涨。”姜云才说,牡蛎产业的发展也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村民随船出海打捞牡蛎、装牡蛎、妇女砸牡蛎、补牡蛎笼,样样都能赚钱。
2013年4月,姜云才的养殖区被评为省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所养牡蛎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乳山牡蛎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今年初,听说村里要设立一个村级渔技服务站点,姜云才马上向镇渔技站申请报名,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村级服务站点能够设置在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