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张卫刚:蔬菜大棚种植两年赚千万(2)

发布时间:2014-08-22  来源:致富经
摘要:记者:他是谁? 张卫刚:这就是当年一起去买车的。 记者:你当年陪他去买的车? 陈学忠:陪他去买的,对。 大家都叫他老陈,2008年张卫刚找上他,声称要去买车,手里还提着几十万的现金。不是家底儿都赔光了么,花

  记者:他是谁?

  张卫刚:这就是当年一起去买车的。

  记者:你当年陪他去买的车?

  陈学忠:陪他去买的,对。

  大家都叫他老陈,2008年张卫刚找上他,声称要去买车,手里还提着几十万的现金。不是家底儿都赔光了么,花钱买车干嘛,还得拉着自己去,老陈也想不明白。

  陈学忠:看着我身体棒,怕有人抢劫可能是,带着现金。我们两个身体都棒,我两百多斤,他一百八九,一般抢不了劫。

  走进当地最大的一家车行,张卫刚一眼就看中了最贵的那辆,眼都不眨付了钱。

  陈学忠:当即就买了,办事果断,想好就买了。

  记者:他不是厂子亏了好多吗,还有钱买吗?

  陈学忠:有钱买,全现款,那错不了。

  当天下午,两人就开着车回来了。张卫刚知道,一出好戏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二天,原本平静的村子一下子变的热闹起来。街头巷尾都在说张卫刚全款买的小轿车。他到底有钱没钱,大伙儿一时也拿不准了。

  村民张强:豪华轿车,到那儿一看,你看,谁知道他有钱没钱,到那儿一看,这阵势。

  记者:有实力?

  村民张强:一看就是有实力那样的。

  村民陈付合:他有钱没钱,他挣多少钱赔多少钱都不清楚,详细情况咱不懂,主要是赔多少钱咱也不知道。

  张卫刚开着小轿车在村里转悠,身后都是一片羡慕的眼神。

  他叫王淑亮,一直给张卫刚送粮食。这没钱了怎么还能买车呢?想着还有2万元钱没拿,他决定去探一探。这一探,心里就踏实了。

  村民王淑亮:到他那儿,他打开保险柜,里面的钱很多,我就说过阵子再说吧,保险柜里的钱不少。

  记者:当时为什么不拿着钱走呢?

  村民王淑亮:咱放心了,看他有钱。

  送走王淑亮,张卫刚心里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这一切都是他设的一个局。

  张卫刚:这就是当年最绝望的时候,最低谷的时候买的这辆车。

  大伙儿为啥不送粮食,张卫刚心里一清二楚,就是怕自己没钱。那如何证明自己的实力呢?他决定买辆车,而且一定要拉着老陈去。

  张卫刚:我朋友好讲话,所以就是借他讲话,让他上别人那儿去讲,回来他四处说,张卫刚是现款买车,谁说没钱?

  父亲张明波:真没钱的时候真看不出没钱来,真正有钱的时候也看不出有钱。

  老陈喜欢走街串户,他知道的事儿大家很快就都知道了。有了老陈的宣传,大伙儿都知道张卫刚买了车,一看保险柜里还有那么多钱,大伙儿就安了心。粮食生意重新红火起来。2009年,张卫刚还被大家推选为张巩田村村书记,可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还有一块心病。

  张卫刚的心病还是这块地。化工厂刚建起来就倒了,虽然已经过了好几年,但张卫刚却一直不能释怀。2010年,一个星期时间他就在这建起蔬菜大棚,他说从哪里跌倒就一定要从哪里爬起来。果然,张卫刚种的西红柿个顶个的漂亮,可就是这么漂亮的菜,在2010年却根本卖不掉。这又是为什么呢?

  采访期间,张卫刚带着记者走进了他的西红柿大棚。

  张卫刚:这是七行,一,二,三行,四行,五行,六,七。

  记者:七行果是最好的吗?

  张卫刚:产量是最高的,收益也是。

  记者:那你之前知道这些东西吗?

  张卫刚:原先不知道,跟技术员学的。

  虽然没种过地,但张卫刚觉得,要做就做别人没有的。他用最原始的办法种菜。当时本地都种这种粉色品种,张卫刚从外地引进了品种,西红柿又红又大。可最后这些西红柿送都送不出去。

  工人田伟:必须得走这步路。

  记者:你不是拉着去卖了吗?

  工人田伟:有的是拉着去卖的,还得再拉回来,搭上油钱,还不如直接扔了。

  红色西红柿本地没人见过,市场上没人买。几十个大棚的西红柿,眼看就要烂在地里,张卫刚愁得直挠头。这时候,女儿也来给他添乱子。但这乱子一添,却让他歪打正着打开了销路。

  小学生:热死人了。

  张卫刚:挑最大的,别挑小的。挑最大的。

  2012年9月,张卫刚走进大棚,眼前也是这样热闹的场面。但那一天来的全是女儿张盛鑫的同学。张卫刚这才想起来,三天前和女儿签订的那个不平等条约。

  女儿张盛鑫:车接车送,免费,免费提菜回去,然后一顿饭,中午管饭。

  记者:还得管中午饭?

  女儿张盛鑫:对。

  张卫刚:说这话的时候,没想到她能来,说爸爸我去行不行,行,没问题。答应的很痛快,没想到三天之后他们就来了,真的来了。

  女儿不仅来了,而且还带着全班六十多个同学。话都说出口了,张卫刚不好反悔。六十多个孩子一把一把地摘菜,他默默地躲到了大棚的外面。

  张卫刚:所有的果,所有东西没见钱,还得搭上车费,还管顿饭,他们在里面摘,我就在外边,真的的确在外边,摘吧我说。

  反正菜卖不出去,学生们走的时候,张卫刚干脆给每个人送了这么一大盒子菜。菜卖不出去,白送还这么大方,工人们认为张卫刚又在犯傻了。可没过两天,所有人竟然都夸他聪明。

  工人巩勇:亏一小点来了一大点,当时咱看得眼光太短,管理种出菜卖了就是钱。

  工人王友利:老板就是老板,他眼光看得远,他走一步已经看三步去了。

  原来,学生把菜带回家,家长尝过之后,不少人成了回头客,还免费为张卫刚宣传。工人每天一大早摘菜,在大棚里直接做好包装,送货上门。一年下来,蔬菜大棚的销售额就将近1千万元。一次无意的大方就打开了销路,张卫刚灵机一动想到个办法,他觉得这下销路肯定不用愁了。

  2013年3月的一天,张卫刚找到基地的管理人员,说出了自己的一个计划,可是大家没听完就笑了。

  蔬菜基地总经理王用林:规模越来越大,我们是不是不请个代言人,提升提升企业的形象,闹着玩儿的事。

  技术员王友利:拿出这么一块资金,来搞这个,觉得不值得。

  菜种出来卖出去就行了,给蔬菜找代言人,至于搞这么大动静吗?大家都感觉像个笑话。可张卫刚却说,菜卖出去那不叫本事。

  张卫刚:比如说品牌,你看中央电视台或者齐鲁电视台,他们做服装生意,怎么做怎么做,人家包装上怎么去宣传。

  张卫刚要打造蔬菜品牌。别的知名品牌都有代言人,张卫刚觉得,自己也得找一个。可是,明星代言费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这卖菜的钱够代言费吗?张卫刚却说已经找到了代言人,而且一分钱不花。这天上哪有掉馅饼的事儿呢?

  2013年4月5日,张巩田村有了一件新鲜事,张卫刚要举办个活动,从村民里选代言人。

  陈亚伟:大家看一下,把目光转移一下,就顶数这位大哥吃的最认真。大家热火朝天在那儿蹦着吃的时候,你为什么能这么冷静?

  村民岳增泉:味道好极了。

  陈亚伟:明白了,在这里慢慢品滋味儿呢。

  村民就是张卫刚要找的代言人。别人都想借明星的知名度打品牌,这请村民到底图的是哪头呢?活动现场,主持人再三要求,张卫刚才说出了原因。

  张卫刚:你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在我心中,你们是最美的,比明星还美。我们的菜为什么不让自己来代言?

  我的菜我做主,张卫刚认为,由大伙投票,选出会种菜、人气高的村民来做代言人最贴近。更重要的是,他要通过这个活动让整个淄博市都知道他的菜。

  两个小时后,三十位大众评委投票选出了西红柿和黄瓜的代言人。巧合的是,这两位代言人在生活中竟然是一对真夫妻。

  记者:有没有当明星的感觉了?

  村民段秀莲:有。

  村民巩勇:有,以前这个舞台咱没上来过,咱也不会唱不会跳,这个舞台来的机会很少。

  记者:这个称呼你还满意吗?

  村民段秀莲:满意,因为我在基地上是种西红柿的,我喜欢吃,更有力量了,更有信心了。

  不选明星选村民,这一下子就成了高青县的头条新闻,电视台、报纸媒体报道之后,街头巷尾都在说张卫刚的村民代言人。

  高青县农业局副局长杜作忠:什么黄瓜叔,什么西红柿婶,这种活动非常有趣,比请明星大腕儿要好,又经济实惠。

  西红柿婶、黄瓜叔的宣传照片即将印上蔬菜包装盒,借助这个活动,张卫刚成功打造自己的老百姓蔬菜品牌,并与当地一家大型超市进行合作。

  现在,村民忙时种地,闲了就来大棚打工,收入比2年前高了10倍。一边经营粮食,一边发展蔬菜大棚,张卫刚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领路人。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