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峰正在创作秸秆画。
秸秆画代表作《花开富贵》。
他喜欢麦秆的芳香,这麦香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之中;
噼啪直响的麦秆声早已融入了他的心间,这声音对于他就如同天籁之音;他要和麦秆对话,和麦秆交流,用麦秆来表达他的价值,用麦秆向人们传递真善美。
走进临邑县孟寺镇肖家村村头的农家小屋,你会被墙上挂着的一幅幅工艺画所吸引。《花开富贵》《壮志凌云》《雄鹰展翅》……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精美的艺术品竟是用麦秸秆制作而成,而它们的作者就是今年47岁的肖家村农民刘成峰。他从麦秸秆中寻找心灵寄托,把一根根毫无生气的麦秆注入了艺术气质,让只能用于沤肥、烧火的麦秆,升华了本身的价值。
受启发试做秸秆画
刘成峰是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自幼酷爱美术。1991年,在县职业中专毕业后,因为兴趣爱好,刘成峰又在临邑师范学了几个月的绘画。爱好美术的他不甘心回家务农,就到平原、临朐、济南等地学习做镜子,学成手艺之后回家自己创业。
当时结婚嫁娶、开业庆典流行送彩色玻璃画镜子,刘成峰一边种地一边做彩镜,因为有市场,生意也算不错。1995年时,由于电脑刻板制作镜子的冲击,刘成峰不得不放弃了镜子制作。务农闲暇之余,他仍忍不住经常写写画画。
2010年的一天,刘成峰无意间看到电视上报道了一个做秸秆画的南方艺人,深受启发,想想自己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为什么不能试试?
但是,当时正值秋收季节,刘成峰找遍了角角落落,也没有找到合适的麦秸秆。他突然间萌发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试试用玉米秸秆呢?因为做画的想法只是来自于电视节目中,没有其他资料可循,刘成峰白天到书店去搜集资料,晚上专心致志研究,经常到了下半夜才休息。
经过半年的时间,刘成峰逐步掌握了秸秆做画的基本要领。因为玉米秸秆作画效果不是很好,2011年麦收时,他花钱雇人收割、挑选麦秸秆,以10元/斤的价格收购,尝试用麦秸秆作画,结果效果非常好,这更坚定了他继续制作秸秆画的信心。
一幅作品需20余道工序
据刘成峰说,一幅秸秆画作品从原料准备到成型,要经过20余道工序。“做画的麦秸秆要提前蒸30分钟,然后把没用的地方剪掉,把秸秆劈开,然后晾晒;晒干了以后基本上就定型了,成了一个平面,但还不能用,因为它是原始的材料,还要加工。麦秆本身还有点儿厚,要用刀片把里层刮掉,剩下麦秆的皮很光亮,这时麦秆呈现平、薄、白的状态,但还是不能用,因为做的东西不是单色的,还有立体的,应该是多种颜色的,必须上色。”刘成峰介绍说,对麦秆进行上色,就是将自制的熨斗烧热,温度要适中,在刮净的麦秆皮上进行碳化处理,颜色要是想深一些,熨斗在麦秆皮上熨烫就要慢一点;如果需要麦秆皮的颜色浅一些,就要将熨斗熨烫时快一点,这样就能得到所需要的麦秆皮了。碳化出来则不会褪色,跟金属一样,然后就可以制作了。“根据灵感自己先在白纸上勾勒出画的雏形,然后制作。制作过程中许多细节也很费时间耗精力,比如孔雀羽毛、龙的鳞片等都是一刀一刀剪出来、刻出来的。”刘成峰边操作边给笔者讲解一幅作品的工艺流程。麦秆经过蒸、裁、刮、烫、剪、刻等多道工序产生了灵气,他把他们制作成了花、鸟、人物、亭台楼阁等题材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秸秆画。
好手艺传给村民同致富
“你看,这一幅秸秆画能卖3000多元,能顶农民一年辛辛苦苦种三亩地的收入!”刘成峰指着一幅刚刚制作完成的秸秆画说。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试验,他创作的麦秸秆画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美观,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许多画都被朋友和亲戚拿走收藏,更有许多慕名而来的人高价收购他的画,这让他看到了秸秆画的未来。
今年,市县级媒体对刘成峰的事迹进行了报道,使其在当地名气大增。目前,村里有十余位留守妇女农闲时间为刘成峰打工,平均每人每天收入50余元。“现在,很多村民都慕名来学习这门手艺,我要把它传授给周围的村民,等大家都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大批量制作,也可以出口,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发家致富,也让秸秆画这项民间工艺不断绽放它的艺术精彩。”对于今后的打算,刘成峰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