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樱桃、蓝莓、无花果来说,在威海人的口中,桑葚并不是常被提起的水果。但随着其营养价值被逐渐认可,种植桑葚的果农越来越多,在部分村子甚至发展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种植桑葚的果农多是各自为战,有人笑称:是摸索前行。
◆桑葚渐受宠 市场多是外地货
“10元/斤,熟透了,个大保甜。”7日上午,荣成市港西镇的果农孙女士正在海港路向来往的行人推销自家的桑葚。可在她的水果车里,桑葚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由于不易储存,孙女士每天都希望尽早将当天的桑葚卖光,“这些桑葚都是我自家树上结的果,结的不多,自己吃不完,只能每天摘些和别的水果一起卖。”
进入夏季,像孙女士这样,手推车推卖桑葚的果农并不少见,他们多是自产自销,价格也是自个儿说了算。
相比孙女士这样零散销售的果农,一些市场摊贩大量销售的桑葚则多是来自外地。“我的这些桑葚多是从德州、临沂批发来的,本地种桑葚的不少,但多是散户,很少有规模化的种植户,收不起货来。”从事多年水果批发生意的黄强介绍。由于成熟桑葚不易保存,为了方便运输,很多商贩多是批发没有熟透的桑葚,运来威海后,经过一些处理再销售。“这就导致口味怪怪的,又酸又涩。”一位业内人士反映。
本地的桑葚都哪去了,为何走不向市场呢?“还是种的太少了”,从事桑葚种植近10年的杨海?坦言。目前,他栽种了1000多棵桑树,主要以本地采摘为主,只有很少一部分外销。杨海?种植的数量在威海市区算是较多的,与其规模相当的种植户屈指可数,这无疑是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杨海?分析,桑葚成熟后“易落难存”,如果走市场的话,则需要雇佣大量的采摘工,而且要寻找销售渠道,“因此我不太愿意走市场,这么多年主要精力都放在采摘上。”
威海崮山镇岭西村的刘永良是当地的无花果种植大户,由于今年的果树受灾严重,他所幸砍掉了其中的10亩,改种桑葚。做此决定,除了桑葚的营养价值逐渐受到认可外,另一个原因便是市场上难觅本地货。“我考察了好几年了,你看看,咱们市场上卖的很少有本地桑葚。”刘永良说。
◆先行试水效益多 村民纷纷取经
5日上午,羊亭镇北江疃村王盛采摘园内,一片桑葚丰收的景象,58岁的园主王盛正在桑树园里忙活着。从7年前的10多棵桑树,到现在10个品种1000多棵树的规模,王盛累并快乐着。
“你瞧瞧,这是白龙王,结的果子少但是非常甜;这是8752,果子多口感多汁……”谈及桑葚,王盛如数家珍,他说自己最初种桑树的初衷是自个儿吃,但慢慢的很多市民和朋友都慕名而来。“桑葚的营养价值很高,既然越来越得到认可,而且种植过程中无需打农药……”王盛由此嗅到了商机。
随着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吃桑葚找王盛”的口号越喊越响。头几年,每到丰收季他还采摘后去市场售卖,后来便是客人主动上门来取。“15元/斤,一箱5斤。”5日上午,记者在采访途中,碰到六七名市民自驾车前来购买桑葚,每人都一次拿走10箱左右。“这些都是我儿子的功劳,他上大学的时候,就帮我想能不能搞特色种植,打出采摘园的牌子,再定做专门的小箱子,宣传效果也越来越好。”生意好了,王盛十分高兴。
当然,被染紫的双手、被染色的衣服,这些除了是丰盛的喜悦外,也是采摘桑葚所带给他的烦恼。桑葚成熟后需要马上摘,稍有延迟便会跌落,因此为了采摘及时必须雇佣大量的采摘工人。此外,桑葚不易保存,“有时候熟的太集中了,买的人却不多,熟的少了,买的人又多了。”不过,这些困难并未让他退却,王盛直言,还是会继续种植桑葚,“一亩地能挣个1万元左右吧,比种地挣钱,再说市民认可的越来越多了,销路肯定越来越好。”
看着种植园在慢慢发展,前来请教的村民逐渐多了起来,“这两年,已有十几个村民向我要桑树苗的了,我很乐意传授。”
◆成立合作社 首吃螃蟹尝到鲜
2011年,58岁的王英进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在文登丝绸公司当了多年经理的他,开展了蚕茧生产与桑葚采摘相结合、相互促进的新思路,利用蚕农栽桑管桑技术,促进桑葚的生长,利用桑葚树的桑叶促进蚕茧的生产。
“主要是养蚕的行业这几年不是很景气,再加上手头有一些农户的资源,我便想到了成立合作社。”2012年3月,由文登市丝绸公司牵头,威海圣原科技公司、全市主要桑葚养殖户、主要养蚕户参入,成立了安丰桑枣(桑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200万元。这是威海市第一家桑葚合作社。
其实,改种桑葚是王英进考虑已久的事儿。桑葚第二年就可以挂果,第四年基本达到盛产期,每亩可产桑葚3000斤,采摘期可达20年以上。按目前市场批发价6元/斤来计算,每亩桑葚收入可达18000元,再加上观光采摘收入、桑叶养蚕收入,每亩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而桑葚除了可以采摘作鲜果食用外,还可以进行工业深加工。
目前,桑葚合作社已研发了桑葚酒、桑葚果酱、果汁、果粉等产品,同时还研发了桑叶茶等相关产品。合作社注册会员已达318户,发展桑园共2100亩。
◆摸着石头过河 果农盼有专业指导
“如何推广,如何销售,这些都是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杨海?说,现在的种植园主要以采摘为主,人流量的变化是影响收益的主要因素,“桑葚如何保存、如何运输、采摘成本,这些我都不太清楚,只能坐等顾客,有时候挺被动。”而这几年来,王盛全靠自己的经验和尝试在摸索经验,“我让儿子去各个书店买这方面的书籍,但是没有什么收获。”
威海市农业局果茶站站长王林军说,威海种植桑葚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多是村民各自为战,“房前屋后栽种的情况很多,要说是像无花果和樱桃这样的规模化种植并不多。”尽管如此,近几年桑葚的种植面积还是有所扩大,出现一定的热度,“多是在观光旅游中,添加一块桑葚种植的项目,或是成立专门的采摘园。目前对这一块的行业指导的确不太多。”王林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