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大蒜加工户--李孝平

发布时间:2009-09-21  来源:商河农业信息网
摘要:2003年土坑片每吨 1800元,2004年达5000元,管道片2003年每吨5900元,2004年达6900元。蒜片涨价,促使大蒜价格上扬,2003年白蒜头每斤2角钱,2004年增到每斤6角,连往年没人要的蒜楔子2004年都卖到2角多,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李孝平自己的年收入也在20万元以上。

       李孝平,男,38岁,系商河县白桥乡关王庙村人,高中文化,中共党员。现任商河县白桥乡大蒜加工业协会会长。2005被评为“济南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近几年来,他积极响应县、乡发展民营经济的号召,立足当地丰富的大蒜资源优势,克服技术匮乏、资金短缺等困难,从大蒜的加工、运输、销售入手,带头创办了白桥乡龙腾大蒜加工厂。他创办的大蒜加工厂目前拥有固定资产30多万元, 2005年加工大蒜800吨,生产蒜片200吨,产值达240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该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年创社会效益90多万元。企业的发展既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转化升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解决了当地群众卖蒜难的问题,带动了当地大蒜产业的快速发展。李孝平本人也成为了当地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多次受到上级表彰,2004年被评为商河县十大杰出青年。

       从2001年起,关王庙村在全乡率先办起了蒜片加工厂,由于效益好,带动了全乡的大蒜加工业快速发展起来,到2002年,全乡大蒜加工厂已发展到8家,2003年发展到16家,今年数量将超过40家,仅关王庙村就有17家。可就在2004年大蒜加工业快速发展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产组织化水平低,制约了大蒜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加工厂数量多,但单个工厂生产规模小,工厂之间缺少交流,各自为政,形不成大产业,加上生产缺乏统一标准,工厂之间出现了无序竞争,比如在购料上,有时原料紧缺,各个工厂就抢购大蒜,这个厂里没有原料,而那个工厂却消化不了;外来客户在一个工厂里收不足,到其他厂里收,却因为生产的蒜片质量不统一,无法收购,白白丢掉赚钱的机会。二是信息缺乏。一家一户的小厂,不管是财力上,还是精力上,在开拓市场方面力量非常有限,很多厂缺少信息,产品销路不畅,出现了争客户的现象,有客户来收蒜片,一些工厂为及时把蒜片销出去,相互之间争抢客户,客户乘机压级压价,各厂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害。三是用工制度不完善,加工人员不稳定。在工人待遇方面,由于各厂不统一,比如雇用削蒜根人员,有的厂每加工1斤蒜给5分钱,有的给6分,造成每个厂的工人不稳定,今天多,明天少,既耽误了事,也影响了加工业户和蒜农的利益,但是单个工厂又无法解决的,大蒜加工业一时陷入了困境,加工户们盼望着能有一个组织来解决这个问题。

       2004年10月份,县委推行“两委抓三会”工作模式,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广泛宣传,倡导建立大蒜加工业协会,乡党委、政府召集全乡的大蒜加工业户商讨成立协会,得到了一致赞成,白桥乡大蒜加工业协会在广大蒜农的期盼下,终于成立了,并到民政部门注册,大蒜加工业协会成立后,吸收全乡 40多名大蒜加工业户入会,李孝平被推选为会长。

       大蒜协会成立以后在李孝平的主持、协调下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全乡大蒜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1、建章立制。在各会员的参与下,建立完善了白桥乡大蒜加工业协会章程,在七个方面做了规定,包括协会的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资产管理、使用原则;章程的修改程序等方面,李孝平和大蒜加工业户达成协议,共同遵守,为协会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2、为大蒜加工业户提供服务。由于当地大蒜种植时间较长,品种有所退化,影响了大蒜的产量和质量,也使加工出来的蒜片档次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李孝平积极外出联系,先后三次从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一品公司等单位聘请专家来白桥讲课,内容包括种植、加工、贮存、出口,以及国内、国际市场等的情况,李孝平组织技术人员编写发放宣传明白纸6500多份。这一活动,使蒜农都受益匪浅,全乡大蒜加工业户及蒜农的科技意识、出口意识得到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普遍增强,全乡的大蒜种植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的蒜片质量也大有长进,为提升全乡大蒜产业打下了基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李孝平的意识也较超前,为给加工厂提供信息,做到共享互利,李孝平发挥现代通讯工具优势,利用电脑上互联网发布消息,使白桥乡大蒜种植及加工的信息遍布全国,北京、天津、江苏、云南等地的客户得到消息,都积极与白桥乡大蒜加工业协会联系,把收购信息传给协会,李孝平及时把信息传播给全乡各加工厂,各个工厂按客户要求进行加工,全乡各厂做到同种原料生产同种蒜片,既能保证质量统一,又使蒜片存货量大幅上升,客户来白桥收蒜片,只要找到大蒜加工业协会,其他不用管,只要协会搞好协调就能让客户装满货车,装上好货,免去客户来回奔波的同时,解决了蒜片的销路问题,保证各工厂能抽出更多的精力和资金进行生产,运作成本大幅减少,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3、协调生产。大蒜加工业协会成立后,为全乡的大蒜加工业户交流提供了平台,李孝平定期不定期地召集协会会员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协调各个工厂之间的生产情况,处理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并规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全乡的大蒜加工业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原料收购价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产品销售、统一享用信息资源、统一工人待遇。在大蒜加工业协会的协调下,各工厂2004年都上调了工人的工资,固定工每月提高50元,加工3个月可收入 2000元,削根工每加工一斤蒜提高2分钱,加工3个月可收入3000元。

       4、积极帮助工厂协调资金。在工厂加工生产中,资金知缺是常见的难题。特别是新开办的工厂,资金缺乏更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今年李孝平积极同白桥信用社协调,通过不懈地努力,信用社决定对每个新开业的大蒜加工厂贷款10万元,这不仅解决了新工厂的燃眉之急,还促进大蒜加工业的发展壮大。

       5、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在他的带领下, 一是加强同党委、政府及村两委的联系,积极参加乡党委、政府组织的会议,了解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及时调整协会的工作方向。二是积极配合村两委的工作,对村里的公益事业积极支持,使协会成为村两委的好助手,在今年捐款工作中,李孝平号召会员积极参与,并且率先垂范,积极捐款,为其他村民带了好头,协会的良好形象因此在群众中树立起来。三是走出去请进来。2004年李孝平组织人员到金乡、苍山等地学习当地协会建设经验和大蒜加工知识,并聘请当地的技术员来白桥进行指导,使大蒜加工业协会在建设理论上和技术上都有了进步,促进了白桥大蒜加工业协会的健康发展。

       通过李孝平的努力工作,大蒜加工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了全乡大蒜产业的发展,大蒜及大蒜产品效益不断提高,2003年土坑片每吨 1800元,2004年达5000元,管道片2003年每吨5900元,2004年达6900元。蒜片涨价,促使大蒜价格上扬,2003年白蒜头每斤2角钱,2004年增到每斤6角,连往年没人要的蒜楔子2004年都卖到2角多,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李孝平自己的年收入也在20万元以上。

       通过他积极努力的工作,白桥乡大蒜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的组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效益成倍增加,提升了大蒜产业的水平,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促进了全乡蒜农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相关阅读: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