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cctv致富经:一句话逼出千万富翁

发布时间:2009-05-26  来源:cctv致富经
摘要: 在这22个棚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都自发地重新规划土地建大棚,到2009年,全县青椒大棚已经有6000多个,李延春的市场年的交易额达到了1.5亿元,个人资产有1000多万。朝鲜总理来中国访问,山东省推荐李延春的基地,就是想让朝鲜总理看一看这里农户种青椒的效益。

         2009年4月20号,记者在山东省商河县采访时,听说这里前些日子发生了一件令全县人自豪的大事儿。 

         村民:“感到自豪,那么大的外国元首,到咱这来访问。” 

         村民:“朝鲜来了个总理。” 

         村民:“大领导来了确实有一种庄重的感觉。” 

         外国首脑来访,这在商河县还是破天荒第一次。村民们说的就是2009年3月,朝鲜总理来商河县考查青椒基地的事儿,这个人叫李延春,他是这个青椒基地的主人,当天,他就是在这个大棚接待的朝鲜总理。 

         李延春:“当时总理就站在你这个地方,还稍微上前一点。” 

         因为接待过外国领导人,李延春现在走到哪都是焦点人物。 

         李延春:“他们都说你可了不得了,你就跟总理握手,你不跟我们玩儿了,有这样说的,还有说的,你的手不要洗了。” 

         李延春接待外国人参观是很平常的事儿,因为李延春拥有6000多个青椒大棚的种植基地,还有一个年交易额1.5亿元的青椒交易市场,他的财富外人看来至少得有上千万,然而记者采访时有人却说,他其实是负债累累。 

         农资店经营者:“前天还借给他了呢,他说今天给,还没有给呢。” 

         村民:“5千他也拿着,3千也敛着,1万也行,反正越多了他就更愿意拿着。” 

         一个能和外国首脑会面,身价上千万的人,怎么会连三千五千的钱也借,他为什么有钱还借钱呢? 
         
         2000年,商河县决定发展蔬菜产业,发动农户建了3500多个蔬菜大棚,大棚是建好了,但种什么品种没有确定,县里决定派个工作小组到蔬菜种植大市---寿光进行考查,李延春当时作为县农业开发办公室的副主任被选为考查组组长。 

         李延春:“这个菜一下来就是一两元一斤,一下来青椒是两三元,变红变黄就是七八十元一斤。” 

         从寿光考查回来后,李延春建议把3500个棚都种上青椒,建议被县里采纳了,从此,李延春的麻烦也就来了。 

         3500个大棚,呼啦啦全种上了青椒,市场在哪里?销售商知道这里产青椒吗?种植户们隐约感到了一种风险,他们就找到李延春,给他施加压力。 

         李延春:“很多农民就跟我坐在地头上拉,他们说老李,你管我这个大棚,你让我种了,我很听你的话,现在辣椒出来了,你能给我卖了吗?” 

         在农民的骚动和李延春的不安中,青椒成熟了,最担心的事儿还是变成了现实。因为附近没有市场,农民只能地头交易。 

         农户:“一家一户的卖,不知道行情。” 

         农户:“大家都是一拥而上,到菜贩子那卖,菜贩子一看那么多,把价格一下子降下来了。” 

         这时候,一些农户打听到,寿光同样品质的青椒一斤要多卖四五毛钱,这个消息一传开,很多农户打算第二年不种了,农民不满的情绪也开始在县里弥漫开来。 

         农户:“光说让你置大棚,置了卖不了,烂了人家也不管。” 

         3500个棚,农民只是大棚的投入就6000多万。青椒如果卖不出去,就等于这些钱打了水漂,县里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讨论怎么把青椒卖出去,最后决定建青椒专业市场,但怎么建市场,由谁来负责这个市场呢?一次会议上,李延春无意间在县领导面前抛出了一句大话。 

         李延春:“当初的县委副书记,找个人建市场,把老百姓的椒卖出去,我说那不容易吗,划出一块地来,叫人干不就行了,他说叫你干。” 

         没想到就这一句话,改变了李延春的后半生。 

         李延春从小在农村长大,从乡镇的办公室做起,当过乡镇副书记、乡镇法庭的庭长,好不容易调进了县政府工作,这是一个乡亲们都羡慕的结局,但一路走来,自己已经年近半百了。 

         李延春:“局级干部,确定是有车,有房,很好的。还是干,还是不干,要是干坏了怎么办,干好了怎么办,干不起来怎么办?” 

         一个是看得见的不错的结果,一个是充满未知的领域,因为国家工作人员不能带职下海经商,如果干市场就得辞职,李延春开始了艰难的选择。 

         李延春:“我当时没有回话,也是给自己一个考虑的环节。” 

         然而作为引进青椒项目的负责人之一,李延春对这个产业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感情,眼看着农民的青椒卖不出去,他心里面有种愧疚。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虽然把自己放在了一个两难境地,但也仿佛是说出了他隐藏在心底的创业梦想! 

         李延春:“作为我本人,就是想干点事儿,但是找不到平台,但是作为社会的需要有了这个平台。” 

         李延春的儿子李从让:“他这个人就是想干事儿的性格,当时全家里也挺支持他。” 

         2000年8月,李延春离开了县政府的工作岗位,政府为他在郊区划拔了一块200亩的土地,李延春带着家人从县城宽敞的楼房里搬到了荒凉的工地上。 
         
         铺路、引水、架电,哪哪都需要钱,李延春原想建市场是解决农民青椒的销路,是发展县里的产业,政府和银行总会网开一面,但偏偏就在钱上出了问题。 

         因为土地是承包的,不能用于抵押,所以贷款的数额受到严格限制。首批50万贷款很快花光了,并且到了还款期,要继续贷款,那么得先还上这笔钱,为了还这50万,李延春只能求助个人,但这借钱的事儿,他张不开口。 

         李延春:“也没有干过这个事儿,确实是上不去门呀。” 

         为了避免登门借钱的尴尬,李延春开始请客吃饭。 

         李延春:“是把自己不错的老乡同学亲戚集中一个酒桌上,交谈。” 

         饭桌上,李延春只谈企业、谈发展,并不谈借钱。 

         李延春:“让他们了解咱的人的进程,内涵素质,达到不达到信誉程度,根据咱的家业和人。” 

         聊得多了,亲戚朋友们开始理解了李延春的意图,他也经常能搏得一些人的赞赏和支持。 
         
         李延春的朋友徐方平:“他一找反正就是围绕公司这些事儿吧,老板挺不愿意求别人的,也不常解释吧,咱都明白了。” 

         但私人的钱没有数目太大的,李延春借一万元都要跑好几家。 

         李延春的朋友:“3000他不嫌少,2000他也不嫌少。” 

         李延春的朋友:“有时一万两万的,三千五千的也有。” 

         李延春:“有时一天,我凑十万块的话,得跑好几十家才凑得齐。” 

         最后李延春一共借100多个人才凑够50万元,还上了这笔贷款。 

         2003年底,彩椒市场终于初具规模,日交易量达到10万斤,通过到各地大型蔬菜市场宣传招商,市场已经有100多个常驻客商,按每交易1斤向客商收1分钱服务费的标准,市场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因为销售有了保障,农户一个棚的收入都在五六千元,积极性越来越高。 

         农民挣钱了,李延春比他们还高兴,因为如果农户再把种植面积扩大,市场肯定就有钱赚了。但就在这个时候,李延春却发现,一些农户正在拆除大棚。 

         当年,县政府在鼓励农民种大棚的时候,曾经出台了一个政策,村里集体拿出土地,一个大棚3亩地,种棚的农户自己出钱建大棚,但土地可以白用三年,2003年底,3年期限到了,没有种棚的农户要求归还土地。 

         商河县玉皇庙街道办事处李河沟村村支书王绍贵:“到了三年头上了承包到期了,他再想承包,不搞大棚的人眼热,一看大棚的效益好,个别群众就不愿意了,说必须顶他自己的责任田。” 

         3500多个棚,拆了800多个,市场上交易量减少了四分之一。客户因为拉不到货,一部分已经撤出了市场,原本就免强维持的市场现在生存受到威胁。 

         外面还欠着200万元的债务,如果市场保不住,对自己和家人都无法交代。 

         李延春:这时候就是保住市场,而不是保产业了。 

         正在李延春为如何保住市场伤脑筋的时候,他听到了一个消息。在距离交易市场不远的地方,有一块80亩的土地刚刚到了承包期,空了出来。知道这件事儿以后,李延春有了一个计划。 

         2003年底,李延春又借了100多万元,把那80亩地承包下来,在上面建起了22个蔬菜大棚。在建大棚的同时,李延春开始到村里面游说。他要跟农户合作种青椒,他提出,棚体投资是自己的,种植和管理费用他和农户对半出,卖青椒的钱也和农户对半分。 

         大棚就在李河沟村,李延春找到了李河沟村的村支书王绍贵,但没有想到,王绍贵动员了几天都没有人报名。 

         李河沟村村支书王绍贵:“老百姓说,种什么彩椒,种什么大棚,不就是忽悠着玩儿嘛。” 

         李延春:“群众绝对认为我忽悠他。为什么说是忽悠他,哪有那么大的天下掉馅饼的好事,咱啥也不出给他干活就给咱钱。” 

         民光议论,就是不报名。就在人们观望犹豫的时候,村主任张延安心里有些松动了。 

         张延安家的经济条件原来在全村属于上等,但是自从2000年,有些农户种了青椒大棚以后,没有种大棚的张延安家在村里的经济地位产生了变化。 

         李河沟村村主任张延安:“结果村里面其它户搞了大棚以后,其它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上去了,我呢已经落后了。” 

         这次李延春来村里动员,张延安不想再错过机会。他决定报名,虽然张延安没有种过青椒,李延春还是大胆地选择了他。 

         李延春:“一看他很聪明,老百性讲他不是个笨蛋,他绝对能按照咱们公司动作的规律能积极的向前跑。” 

         村主任都报了名,其它21个棚也很快包了出去。李延春引进了新品种还聘请专家做技术指导,当年平均一棚青椒产量就达2万多斤,张延安的收入超出了他的预想。 
         
         李河沟村村主任张延安:“当时想着能收入个6000就比打工强,最后收入了8000,第二年就是分到了一万五了。” 

         在这22个棚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都自发地重新规划土地建大棚,到2009年,全县青椒大棚已经有6000多个,李延春的市场年的交易额达到了1.5亿元,个人资产有1000多万。朝鲜总理来中国访问,山东省推荐李延春的基地,就是想让朝鲜总理看一看这里农户种青椒的效益。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