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四川汶川县:“养鸭大王”的致富梦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阿坝日报
摘要:3月2日,行走在早春温暖的阳光下,记者来到位于汶川县水磨镇的汶川永君鸭业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的养殖场,错落有致的圈舍、标准的消毒通道、绿色田园式的养殖环境映入眼帘,成群的鸭子正在圈舍里啄食。 在水磨镇,永君鸭业的负责人、“养鸭大王”廖忠明可谓家喻户晓。

 

  3月2日,行走在早春温暖的阳光下,记者来到位于汶川县水磨镇的汶川永君鸭业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的养殖场,错落有致的圈舍、标准的消毒通道、绿色田园式的养殖环境映入眼帘,成群的鸭子正在圈舍里啄食。

  在水磨镇,永君鸭业的负责人、“养鸭大王”廖忠明可谓家喻户晓。来自大邑的他靠着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坚持,创立了汶川永君鸭业有限公司。去年,该公司养殖肉鸭突破80万只,产值达到1500余万元,实现盈利80余万元。

  见到廖忠明时,他正在察看鸭子进食、饮水情况,忙得不亦乐乎。“这些宝贝疙瘩,可马虎不得,必须要照顾好。”廖忠明一边带着记者参观养殖场,一边讲起了自己养殖肉鸭的点点滴滴。

  经风历雨,他用信念撑起了一片天

  “十年前,我在成都搞羊子宰杀,通过慢慢的打拼,有了自己的屠宰场,那时候全成都大部分的羊子都是我的屠宰场提供的。”谈起过往的经历,廖忠明满脸自豪。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让身在成都的廖忠明感到无比难过,灾情一直牵动着他的心。地震后不久,廖忠明驱车来到汶川,看望灾区百姓,表达自己的爱心。“一年总要来个四五回,不知不觉感觉自己也算半个汶川人咯。”寒来暑往,多次来访后,他发现因受自然因素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影响,导致当地群众生活困穷、致富门路少。

  “怎样才能让灾区群众有一技一业、过上幸福日子呢?”回到成都后,廖忠明彻夜难眠。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考察,他了解到养肉鸭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之路。“结合到汶川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优势,再加上养鸭作为传统的家庭养殖业,易于村民上手掌握技术,同时,依靠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市场资源和销售渠道,一定能保障肉鸭顺利被市场接纳。”廖忠明说道。

  思路清晰了,廖忠明说干就干。2009年,永君鸭业注册成为汶川县招商引资企业,共投资2000余万元,落户汶川县水磨镇。

  “2010年,作为全面投入生产的第一年,公司就步入了正规,实现了盈利,加盟公司养殖的老百姓也尝到了甜头,还被评为当年汶川县级龙头企业。”说起曾经的成绩,廖忠明满脸笑容。

  眼看着公司一天天好起来,上天却和廖忠明开起了“玩笑”。2011年,一场泥石流突然来袭,一下子摧毁了依山而建的养殖场。突如其来的天灾让公司陷入困境,老百姓的养殖也受到不小的损失。

  “当时真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1700万的巨额损失,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回想起曾经最困难的时光廖忠明说,事情已经发生,退缩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咬咬牙再难也要挺过去。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在汶川县委、县政府关心鼓励下,廖忠明重整旗鼓,历经两年,终于在2013年重新投入生产,2015年实现企业大丰收,去年共销售80万只肉鸭,产值达到1500余万元,实现盈利80余万元。

  变废为宝,他要带领更多农户致富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在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清洗养殖厂房废水的处理、数吨鸭粪堆积如山等现实问题摆在了廖忠明的面前。

  “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一定量的污染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周边水体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面对如此难题,廖忠明早有妙招。他立马引进废水处理公司为养殖场制定处理方案,从降低废水处理工程造价和运行成本目标出发,采用先进废水治理技术和设备,既解决了治理污水的难题,又起到了循环用水的环保目的。

  来到廖忠明的有机肥化工车间,记者看到一袋一袋用鸭粪加工成的微生物有机菌肥正被打包装车,准备运出车间。

  “这种有机菌肥具有绿色、无污染的优势,是城市农场种植果木的‘宝贝’哦,种出来的水果蔬菜口感格外好、保质时间长,特别受消费者的欢迎。”从崇州远道而来拉肥料的陈仲文说道,虽然崇州到水磨路途遥远,但在当前追求生态绿色农业的市场需求下,这种微生物有机菌肥可是抢手货。

  据廖忠明介绍,去年公司共向崇州、蒲江等成都周边农场果园销售了600吨微生物有机菌肥,实现盈利102万元,成功处理掉10500吨鸭粪污水混合物,真正实现了“污染零排放,变废为宝”的生态循环农业理念。

  如今,廖忠明养殖事业已步入正轨,而他又有了新的想法。“蚯蚓是养殖鸭子的好饲料,而鸭粪则可以用来喂养蚯蚓。”廖明忠告诉记者,今年他打算用鸭粪来繁殖蚯蚓,再将蚯蚓加工成饲料提供给养殖肉鸭的农户,而公司则会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将农户的养殖风险降到最低。

  “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廖忠明说,下一步公司将从农户养殖成本、养殖环境出发,调整农户养殖模式由“厂房规模养殖”向“家庭散养”转变,最大限度节约农户的养殖成本。

  “只要通过我们全体职工坚持不懈的努力,还会再创辉煌,干就一番事业,带领更多群众脱贫致富。”廖忠明满怀信心地说道。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