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包青海:养菇“土能人”带富众乡亲

发布时间:2009-12-02  来源:通辽日报
摘要: 如今,库伦镇的食用菌已由最初的10万盘发展到1800万(盘)棒,有1200余农户靠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全镇食用菌产业年实现增收2000万元以上。

       “你家蘑菇出现部分腐烂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棚内的温度太高了,要注意通风,还要注意保持湿度。”初次见到包青海时,他正在菌棚里给同村的菇农做技术指导。

       包青海原是库伦旗库伦镇东皂户沁嘎查村民,由于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差,全村百姓生活水平大都在温饱线以下。为了使村民尽快摆脱贫困,库伦旗争取到国家移民项目工程,于2001年在库伦镇政府所在地东2公里处,建起了占地面积1700亩的白音召居委会。来自赛音他拉、敖伦、马拉吐、东皂户沁4 个村的131户、502口人搬迁到这里,包青海也是移民中的一员。

       居住环境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为了使这些搬迁户有致富产业,2004年,库伦镇开始在该地发展食用菌项目。刚开始引入食用菌时,大家一没技术、二没市场,加之缺乏资金,个个心里没底,包青海也考虑再三,最后他认定政府既然要发展这项产业来扶持贫困户,那就理所当然要响应,移了民搬了家,为的就是要过上好日子。于是,包青海认定了养菇致富这条路。他申请了小额扶持贷款,大胆投入,并虚心向外地来的师傅学习养菇技术。温度、土壤环境、开棚时机、采摘注意事项,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慢慢融会在心里。有时包青海在自家菇棚一忙就是一整天,修理菇棚、查看菇盘、护理菌苗,家人都说他被蘑菇迷住了,他说:“我就是想迷出门道来,迷出名堂来。”第一茬蘑菇采摘上市时,包青海在外地师傅的联系下,将蘑菇送往加工基地深加工,打上包装,两棚菇挣了5000元。尝到了甜头,包青海的胆子也大了,加之市场行情也掌握了,技术也熟练了,于是第二年他又加大投入,筹集资金新建了两座菇棚。摊子大了,一个人照应不过来,包青海就动员家人、找来亲戚一起干,人手实在不够时还要雇些人来帮忙。就这样,越干越有门道,越干越有劲头,效益也逐年提高,去年养菇使包青海赢利1.8万元。

       熟能生巧,多年的养菇经历使包青海渐渐摸出了食用菌在本地的生长习性,哪个时期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他都一清二楚,村里的养菇户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常来向他咨询,有时连外地巡视的师傅有事也要找他商量,日子久了,周边熟知他的人给他送了个外号“包蘑菇”。随着食用菌产业效益的提高,规模也得到不断扩大,除白音召外,白音锡勒、库伦沟等周边的村子也开始发展食用菌,包青海这个“土能人”就成了闲不着的人,每天忙完自家的活,还要帮助同村的、邻村的菇农解决一些养菇难题。

       如今,库伦镇的食用菌已由最初的10万盘发展到1800万(盘)棒,有1200余农户靠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全镇食用菌产业年实现增收2000万元以上。

打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