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参下山”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伐林栽参的方式,为了栽培人参,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作为一名科学家,早在20年前,张连学就对伐林栽参 的弊端有着清楚的认识。“我曾到过种植过人参的山,光秃秃地寸草不生,场景荒凉。当时我心里很沉重,想为农民解决这个问题。”从那时起,“让人参下山”, 采取平地栽参(农田栽参)就成为张连学的研究方向。
每到夏季,长春的实验室就不见了张连学的踪影,但在远离长春的实验基地里,他一守就是四五个月。
“每当张老师下参地,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土壤和人参。一个衣着朴素的老人,蹲在田地里东摸摸、西闻闻;坐在地上和农民吃一样的饭,没有距离地聊天,没有一点学者的架子。”在学生许永华的记忆中,“只要他下乡,就会找农民唠家常。他说在农民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
“张老师对人参有很深的感情,看到人参就觉得兴奋,顾不上累。常常一大早上钻进田里,天黑了还没回来。他明年就60岁了,脚程却比年轻人还快。”许永华说。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张连学和他的团队一起攻克了人参“从山上到山下”的三大难关:即土壤板结、农田微生物群落侵害和农田栽参面积大、温湿度光照变动剧 烈、难以把控的难题,取得了农田栽参的基本成功,并且开始在实践中推广。到2013年,吉林省非林地栽参研究开发面积已达到3300平方米,创造了单产 1.8千克/平方米的纪录,大面积平均单产比韩国高20%,为目前国际上的最好水平。
致力于人参产业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积极鼓励人参种植,人参产业规模迅速发展。但市场滞后却导致供大于求,人参价格大幅下滑。从1989年以前的“人参热”到 90年代的冰封期,持续时间长达18年。在这期间,张连学目睹了众多人参企业亏本倒闭,参农离家出走甚至自杀。“如果我多做一点,就能为完善人参产业多尽 一份力。”张连学说。
张连学说,与韩国相比,我国在人参加工技术上十分落后,用大锅煮、凭经验看火候,加工方式粗放,人参质量不稳定。
针对这种情况,张连学带领团队研发出控制温度、湿度、排潮等的数据模型,利用计算机实现了加工过程中的自动监控,有效提高了人参质量,药材成分、皮色等已接近国际标准,实现了对人参加工传统方式的大革新。
他还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呼吁政府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如今,以紫鑫药业为龙头的一批人参生产加工企业不仅为国内提供数千吨人参产品,还将 人参产品远销至韩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三十几个国家。2012年,吉林省人参产业实现产值204.5亿元,同比增长53.8%,是2006年35亿元产 值的5.8倍。
张连学始终以传播科技、致富农民为己任。每年他都抽出时间到长白山各边远山区、到山区参农家,进行种参技术指导,时常要徒步走上几十里山路……在他的帮助下,一批山区的农民脱了贫,一些人还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他说,“看百姓挣到钱,那种心情比得多少资金都高兴。”
在致力于人参产业发展的同时,张连学更注重对学生的培养。“现在的研究生多直接来自于校园,对实践接触少,张老师认为,学习农学必须要实践,鼓励我们走 进田间,还要求我们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增加灵感。”张连学的学生杨贺说,“我们团队每两周都会召开一次讨论会,张老师总会尽量参加,增加与我们交流的机 会。”
“只要我们发给他材料或疑问,无论有多忙,张老师都会反馈,在他心中,学生的事都是大事。”许永华说,“他是个急性子,但对待同事和学生,永远都是温和的笑脸。”
研究人参多年,张连学对中韩之间在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差距有十分清醒的认识。他直言:“韩国是举全国之力打造人参产业,而我国目前只是吉林省在唱独角戏。”
张连学表示,“我们的政策对人参产业发展还有诸多限制。这样下去的话,等于自己给国内的人参发展设了一个很高的门槛,但却给人家铺平了道路。”他认为,人参产业有必要上升为国家战略,像韩国一样举全国之力打造,使之成为地方的支柱产业和国家大宗出口创汇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