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郭晓光没想到的是,这次的动员异乎寻常的顺利。
21户村民聚在郭晓光家,烟卷抽了一包又一包,茶水喝了一壶又一壶……
“有这么多秸秆覆盖地表,刮多大的风也不会再尘土飞扬了。”
“就是,土壤里的雨水雪水,再也不能像往常那样散失了,再加上不动土,还能不抗旱?”
“隔垄休闲宽窄行播种,起码增加一成苗,苗量增加一成,不就是一成的产量吗?”
“不光这,一垧地秸秆根茬就有三四万斤,都烂在地里,得变成多少肥料啊?”
村民们的态度让郭晓光有了底,他把一纸合同递给大家:“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实行隔垄休闲整秆覆盖,咱谁都没试过,万一有个山高水低的,到时候我就不好做人了!你们要是真愿意这么种,就在上面按上手印,不愿意,现在反悔还赶趟。”
合同在一个个村民手里传递着,21个鲜红的“手印”,不一会儿就全部按完了。这21个农户的“手印”,开启了白城保护性耕作大面积连片作业的先河。
第一年7户,第二年80多户,今年,生产村保护性耕作面积将力争达到100%。
由一户到多户,由星星点点到集中连片……只用了三年,保护性耕作就完成了对生产村的全覆盖。这不仅仅是简单数字变化,更是农民思想认识的跃升,是农业新技术的“裂变”。
青山镇生产村的郭晓光带着村民们又开始算另外一笔账了。“将来,就以这60多垧连片作业区为基础,成立保护性耕作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统一播种,统一销售。等过几年,地力肥了,不用化肥,统一种植纯绿色无污染玉米,进而打造出生产村自己的粮食品牌……”郭晓光还说:“以往是全村人干农活,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几十人就够了,大多数人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从事新的产业,这是方向……”
如今,白城市从最初仅有不足几十亩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短短六七年间,保护性耕作面积已经发展到3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