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湖北麻城:小红薯种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14-11-15  来源:新农网
摘要:甘薯亦称红薯,俗称“红苕”。在农业大市麻城,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一度成为麻城人的主食之一,有“红薯半年粮”之说。常年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产红薯约8万吨。“紫薯居然还可以变成糖。”很多来麻城看杜鹃的游客对这种特色小吃感到惊奇。

 

  甘薯亦称红薯,俗称“红苕”。在农业大市麻城,种植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泛,家家户户都有种植,一度成为麻城人的主食之一,有“红薯半年粮”之说。常年种植面积5万余亩,年产红薯约8万吨。“紫薯居然还可以变成糖。”很多来麻城看杜鹃的游客对这种特色小吃感到惊奇。

  红薯是地地道道的绿色美食,不仅没有农药残留,还具有高营养价值,是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麻城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积极更新红薯品种,扩大红薯基地规模,培育壮大红薯加工企业,主攻加工流通瓶颈,变产品优势为经济优势,变潜力优势为竞争优势,形成了农企携手共同开发红薯产业的浓厚氛围,发展势头强劲,效果良好。

  麻城,是湖北红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红薯的华丽转身。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把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跃至第一位置。红薯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麻城红薯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0万亩左右。但随着水稻等粮食作物单产提高,其他经济作物的产业化发展,红薯种植相对效益低下,自90年代后,面积锐减到3万多亩。进入20世纪后,红薯因其丰富的营养,超强的保健功能,产业发展开始复苏,但因受“小作物”的限制,加工、种植发展滞缓。

  目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薯产业发展。2013年,省现代农业专项(红薯产业发展)项目正式开始实施,麻城有幸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成为受惠者之一。为了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借东风促进这一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更进一步细化了支持措施,如提供贴息贷款300万,用于支持红薯龙头企业的发展等等。

  省委主要领导批示指出“我省红薯产业的发展应以培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知名品牌倒逼推动品种改良、规模种植、深化加工的机制和路子促进发展”。

  麻城的红薯种植也正是在当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一跃上升至6万亩,总产9.6万余吨。如果仍按5斤红薯折合1斤原粮,红薯对秋粮的贡献率越来越大,不仅促进了粮食安全,而且丰富了百姓的食谱。

  麻城红薯的七十二变。

  “肉糕”和“鱼面”是麻城的招牌菜,红薯粉丝是麻城的家常菜。这几道菜都离不开红薯。麻城的红薯,淀粉含量适中,纤维素和糖份含量高,以品质优良而享誉湖北。它不仅可以直接加工成果脯、薯片、糖果等,还可以通过薯粉,变成薯粉丝,肉糕、鱼面,面条。

  千变万化,在企业家的眼里,红薯仿佛是一个可以七十二变的宝贝疙瘩。

  麻城市杜鹃花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周瑞波最先看到这个商机。早在2011年,他就在有着“小汉口”之称的宋埠镇五周村建立了工业园区,短短一年时间,正式建成投产,依托武汉轻工大学的工艺和技术生产加工红薯淀粉、粉丝、鱼面、紫薯鱼面、紫薯糖果。今年,公司借“省现代农业专项(红薯产业发展)”项目的东风,在张家畈镇建立了分厂,不仅扩大了生产红薯淀粉原料和精制粉丝生产量,而且还利用项目资金大胆进行技术改造,改进和完善了紫薯鱼面标准化工艺生产线,每天生产量达到15吨。现在,每年可消化鲜薯6万余吨,到年底,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147亿元,单位净利润630万元。周瑞波还有更美好的愿景。他说:“再过三四年,这样的生产线我还可以增加2条,到那时,一年可以生产紫薯鱼面3000吨,薯粉和粉丝1万吨,消化鲜薯13.5万吨。”现在,公司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产品已行销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全国22个大中型城市,紫薯糖果供不应求。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麻城夫子河的肖莉食品有限公司紧随其后,新建现代工艺化鱼面生产线2条,年产鱼面2000吨以上。8月27日,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的麻城“夫子河鱼面”,作为全国首批14个特色农特产品,登上淘宝特色中国挑食首页,当天就销售“夫子河鱼面”422.5公斤,实现销售额2.3万元,经销商的网店浏览量达1.5万次。

  薯农发薯财。

  金秋,正是收获红薯的黄金季节。麻城市宋埠镇五周村种植大户周凡在田间忙并高兴着,他乐滋滋地说:“今年风调雨顺,薯也长得喜人,有的一个薯就有6斤多。我今年种了260亩红薯,平均亩产3000多公斤,预计收入22.4万多元。”

  在麻城,象周凡这样发薯财的人还有很多。“兴东种植专业合作社”、“欣鑫种植专业合作社”、“春笋红薯专业合作社”……一个个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业大户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夫子河镇李胜村流转200亩,铁门岗乡潘寨村流转500亩,白果镇、张家畈镇、阎家河镇、中馆驿镇、宋埠镇……更多的乡镇加入了进来,仅种植红薯一项,促进麻城流转土地2万余亩。正是走对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有鄂薯6号和鄂薯11号种薯繁育基地作后盾,有了“订单”这颗定心丸,农户才没有后顾之忧,摆脱了麻城薯贱卖、滞销,甚至沦为猪食的命运。薯农还有自己的小算盘。薯尖是城里人最喜爱的农家菜,薯粉可以出售,薯渣可以成为猪和牛的饲料,细算下来,这些也都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种植红薯,人工投入较少,而且不怕干旱,虽然是个‘懒庄稼’,但效益可观,农民亩平纯收将达到1500元以上。”麻城市农业局局长项行政信心满满地说:“薯农的种植经济越来越好,种薯和发薯财的人会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发展红薯,还带动了水产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新技术带来高产量。要想高产,离不开科技这两个字。种好一半薯。麻城从省农科院引进鄂薯6号、鄂薯11号等新品种,在栽培技术上研究示范各种高产栽培技术,如对种薯苗进行浸种,机械化种植等。

  麻城为了稳步推进红薯产业发展,搭起了红薯种植技术专班,在品种和栽培技术方面,一方面依托湖北省农科院,如请省农科院杨新笋研究员进行培训,一方面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实行统一种薯供应,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种薯,应用深耕起畦,适时种植和合理密植技术,增施基肥,合理追肥,及时除草、中耕培土和综合防治病虫鼠害等一套综合技术,为麻城薯的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种出好薯不是目的,新的产品要能走向世界。在新产品研发与加工技术方面,龙头企业与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武汉轻工学院“联姻”,进一步奠定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基础。传统的产品,插上科技的翅膀,才会飞的更远。

  对于红薯,麻城人还有着更多更美的梦想。将薯吃干炸净,将产品推向世界,将“苕”打造成麻城品牌等系列规划,将随系列新产品新工艺获得国家专利,而变为现实。我们相信,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科技作支撑下,麻城红薯产业的“蛋糕”将越做越大。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