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多管齐下,提质农业生产结构、丰富农产品类型、“绿化”农产品质量,才能够实现农业的多元、多赢
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青坎村村民,因近年种甘蔗收益低改种桑树,收入翻番。当地政府也决定扶持农民发展桑蚕产业,对种桑养蚕农户予以补贴,并引进丝绸企业建设种桑养蚕示范园,负责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由企业对养蚕户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
甘蔗不“甜”改养蚕。在甘蔗收益连年不好的情况下,昌江一些蔗农及时改种能让收入翻番的作物,地方政府积极地予以引导扶持,既体现了农户主动找市场的意识自觉,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群众有需求,干部来跑腿”的服务自觉。对于受制于自然条件、市场波动的农业生产来说, 两种“自觉”的叠加,无疑让“市场之手”与“政府之手”产生了“1+1>2”的合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科技改变了生产, 科技提升了效率,但是单项农产品由于时常受到上市时间、天气好坏、物流快慢、信息对称与否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呈现出周期性的“过山车”式行情,让广大农户防不胜防,已成为伤农坑农的一大顽疾。而且,由于很多农产品并非甘蔗这种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作物,可以“较低成本”地更换。如橡胶树,在我省大多需要6-7年方能开割;咖啡树,也要3年才能结果。一旦遭遇市场低谷,“换与不换”便更令人纠结。当然,这些问题在其他省份也时有出现,如浙江衢州的橘农,便曾因卖橘难,出现挥泪砍树潮。
“农产品周期性伤农”问题,不仅是一道涉及农户生产积极性和切身利益的经济试题、一道涉及农业生产稳定和地方经济运行的发展试题,更是一道考验地方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民生试题。如何帮助农户丰产增收,打破“谷贱伤农”的市场瓶颈,减弱客观存在的市场之手的周期性“负能量”影响?不仅需要农户和相关部门共同尊重并积极把脉市场经济规律,从信息服务、产业规划、科技创新、资金扶持等具体实践入手,还需运用“现代农业”思维,对农业产销的观念进行及时升华。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既离不开“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也离不开“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这些具体路径。这便对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等,提出了诸多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现代农业”上,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以早些年也曾陷入卖果难的海口永兴荔枝为例,不仅有“土专家”和科研机构,在品种选择和种植过程中,靠着技术上的“一招鲜”,变随大流跟种为“高大上”选种、化粗放式“散养”为精细化“赡养”;在营销上,也有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化单打式销售为抱团式推广,打通了农户与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打响了“永兴荔枝王”等海南品牌。
“现代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管理、一种生产方式,还是一种观念。如何树立“现代农业思维”,主动地适应市场,引领市场,科学地研究市场,预判市场,而不是完全被动地任凭市场之手的“一手遮天”?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输氧”,并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乡村游企业反哺乡村;对于农户来说,也需要摈弃“白菜货只能卖出白菜价”等传统短视,在农产品的精生产、深加工,以及电商营销等方面,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
也只有多管齐下,提质农业生产结构、丰富农产品类型、“绿化”农产品质量,才能够实现农业的多元、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