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桑养蚕,对于海南人来说,既遥远又陌生。
海南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路段,但桑蚕业一度是空白。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琼山、澄迈等地曾尝试养蚕,却以失败告终。
如今,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把这个产业玩出了名堂。抓住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2006年,种桑养蚕在琼中成功试点,2009年,大规模推广。
“短短5年,农民种桑养蚕收入从2008年的72.1万元,到今年的1500多万元,5年增长近20倍。”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志峰说。
今年前三季度,琼中农民收入增幅全省第一。其中,蚕宝宝贡献几何?种桑养蚕带动农民增收的模式可否向中部山区其他市县推广?剖析琼中样本,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蚕宝宝给农民吐出真金白银。
样本 小山村农民年人均收入1.15万元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一个小山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11500元,高于广东省10543元的水平,远高于全国7917元、海南7408元的水平。它靠的是什么呢?
10月19日,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和平镇林田村委会新民村民小组,眼睛突然一亮,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30多座两层小洋楼。村民小组长张远戈告诉记者:“这两年,全村家家都新建小洋楼,楼顶全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
新民村李东平是琼中第一个种桑养蚕和育蚕苗的农民。他对记者说:“2006年,家里人均年收入才800元,是村里最穷的人家。”当时,他觉得种桑养蚕投入少,见效快,于是2006年11月种了4亩桑树,2007年5月养了第一批蚕,虽然技术不熟,但纯收入仍有近万元,这让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之后,他连续扩种桑田,去年扩种到了25亩,年纯收入8万元。2011年,他建了小蚕共育室,向村民供应蚕苗。之后,他利用制种后的蚕茧加工蚕丝被,供不应求。接着,他从浙江引进50头湖羊,把蚕吃剩的桑树枝条粉碎后喂湖羊。仅种桑养蚕一项,他今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
2012年,新民村桑蚕产业收入101.6万元,其中蚕茧收入68万元,加工蚕丝、出售桑苗收入33.6万元,而橡胶收入48万元,槟榔收入23万元。该县农业局副局长刘志锋说:“新民村是琼中第一个种桑养蚕收入超橡胶、槟榔的村,是全县第一个靠种桑养蚕几乎家家盖起小洋楼的村。”
湾岭镇岭脚村46岁的村民陈世棉也靠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
2007年,陈世棉全家全年收入不到1万元。2007年,镇里动员他种桑养蚕,种4亩桑树可贷款2万元盖蚕房。他拿到2万元贷款后却不想种桑养蚕,而是准备拿给小孩上学。但他种的桑树长势很好,琼中县农业局技术员说:“这么好的桑叶不养蚕可惜了,养蚕收入肯定不错。不信,你试试?”于是,他就试着开始养蚕。
2008年,他第一次养蚕0.75张,技术不行,只卖了480元。该县农业局安排他去参观学习,并且每天都有技术员上门指导。他第二次养蚕一张,半个月纯收入1000元。2009年,他养蚕收入2万元,卖桑苗1.4万元。2009年前,全村仅他一家种桑养蚕,当年年底,村里25户人家跟着他种桑养蚕。2010年,他收入5万元。2011年和2012年,他年均收入6万多元。他对记者说:“今年,我种桑养蚕至少收入8万多元。明年我要盖两层半的小洋楼。”
村民用桑枝喂羊。
奇迹 种桑养蚕农民收入5年增20倍
“现在可以说,中国热带蚕丝业发端于海南琼中。”10月20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桑蚕办技术总监唐青才告诉记者,“县桑蚕办”这个机构、“桑蚕办技术总监”这个职位,在海南唯琼中独有。
其实琼中不是海南第一个种桑养蚕的市县。记者调查了解到,早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琼山、澄迈就尝试过种桑养蚕,用的是浙江的桑树品种,最终失败。琼中是海南第一个大规模种桑养蚕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市县。
海南也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路段。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印度洋航线、波斯湾航线、非洲沿岸航线等无一例外都经过海南岛。唐青才说:“我个人认为海南种桑养蚕的条件全国最好。”
为什么种桑养蚕全国条件最好、又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路段的海南,几千年来没有大规模种桑养蚕?
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栋高认为,种桑养蚕源自黄河、长江流域,人们长期以来都错以为种桑养蚕是只能在温带地区发展的产业。最近几十年,种桑养蚕一直都在寻找适合转移发展的地方,但没人想到热带地区。
作为“东桑西移”国家工程的推动者之一,李栋高教授2002年提出“北桑南移”,他首倡在海南大规模种桑养蚕。
2006年“东桑西移”国家工程的正式实施,促使种桑养蚕在海南生根开花。
2006年,经时任海南省政府广州办事处副主任的林泽峰牵线搭桥,广东丝纺集团到琼中考察,和琼中县委、县政府商定,在琼中发展种桑养蚕。广东丝纺集团派出下属子公司徐闻龙兴茧丝绸公司到琼中开展种桑养蚕试点。试点成功后,2009年大规模推广。
2008年琼中全县农民种桑养蚕收入72.1万元,2012年813.3万元。今年1至9月,农民种桑养蚕收入907.5万元,同比效益增长36%。预计全年农民种桑养蚕收入将首次突破1000万元,达1500多万元,实现爆发性增长。
刘志峰说:“农民种桑养蚕收入从2008年72.1万元,到今年的1500多万元,5年增长近20倍。全省没有任何一个农业产业出现过如此飞速增长的奇迹。”
探索 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推进种桑养蚕
琼中怎么想到发展桑蚕业呢?琼中的实际情况是有资源但没有资源优势,至今仍然是国定贫困县。
琼中农业传统主导产业是水稻,只够农民吃,不赚钱。橡胶、槟榔等农业新主导产业,近几年价格一路下滑,赚钱难。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王哲斌说:“要让农民手里仅有的土地资源优势发挥出来,必须寻找农业新兴主导产业。”
当广东丝纺集团原董事长蔡高声带队来琼中考察、商谈合作时,与琼中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拍两合。蔡高声对记者说:“我2006年就派出下属子公司,到琼中开展种桑养蚕试点。”
种桑养蚕对琼中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新生事物。琼中县委、县政府大胆地选择种桑养蚕作为新兴主导产业,探索采用“琼中模式”,大刀阔斧地推进种桑养蚕。“琼中模式”主要是“政府十企业十农户”,政府只管制定市场法则和提供服务,种桑养蚕的经营主动权交给企业、还给农民。
其间有人提出疑问:“蚕茧不像花生,农民可以自己吃。如果没人收购,要是农民把卖不掉的蚕茧堆到县政府怎么办?”
如果没有销售市场,种桑养蚕必然胎死腹中。蚕茧、蚕丝绸的市场在国内,产品终极市场在国际,琼中地方政府和农民都开拓不了市场。于是,琼中县委、县政府选择了与已经占有市场的国内龙头企业—广东丝纺集团合作。
蔡高声说,广东丝纺集团2007年重组广西丝绸、湖南丝绸,组建海南丝绸集团,是我国丝绸行业唯一集贸工农于一体的区域性大型企业集团。年进出口规模和销售额连续12年位居全国纺织行业首位,连续10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
王哲斌说:“广东丝纺集团控股的海南中丝公司负责收购琼中农民的蚕茧,与农民签订最低保护价。确保农民卖蚕茧不难,真金白银落到口袋里。”
同时,琼中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种桑养蚕技术服务网络,组建专家、技术骨干队伍共150人,给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通过小额信贷贴息政策解决农民种桑养蚕资金难题,累计通过小额贷款解决资金1953.4万元。农民新种植1亩桑树并投产养蚕,补助500元;建标准蚕房,每户补助1000元,年养蚕5张和10张以上的,分别给予每户一次性奖励300元和500元。刘志峰说:“自2007年以来,琼中扶持种桑养蚕累计投入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