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业搜索 网站地图

李峰: “家乡土地结出的果实最甜”

发布时间:2016-07-11  来源:石家庄日报
摘要:“考大学,到大城市工作。”这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也是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可是,李锋却成了赵县李家庄村第一个“另类”的人——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创业成功,之后却怀揣着资金,返乡“务农”。二次创业的他倍加努力,经过四年的奋斗,如今他已经成功带动了

 

↑李锋打开手机上的APP,查看鸡场的实时状况。

↑李锋打开手机上的APP,查看鸡场的实时状况。

↑网上订单逐日递增,李锋打开网站,查看当天的销量。

↑网上订单逐日递增,李锋打开网站,查看当天的销量。

↑看着长势良好的西红柿,李锋(左)的脸上挂满笑容。

↑看着长势良好的西红柿,李锋(左)的脸上挂满笑容。

  “考大学,到大城市工作。”这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也是多数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可是,李锋却成了赵县李家庄村第一个“另类”的人——大学毕业后在城市创业成功,之后却怀揣着资金,返乡“务农”。二次创业的他倍加努力,经过四年的奋斗,如今他已经成功带动了几家农业合作社,按规划建成大型无公害蔬菜温室大棚群、葡萄园、散养柴鸡场等项目,安排了当地100多名剩余劳动力。他还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优势,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把农业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销售至北京、廊坊等周边地区,还远销到俄罗斯、韩国等地,带动身边农民一起致富。

  A “回乡投身农业生产,这是我多年的心愿”

  李锋是赵县韩村镇李家庄村人,37岁的他个子不高,瘦瘦的,戴着眼镜,不善言谈。2002年,他从北华航天工业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廊坊市,创办了一家资讯科技有限公司。“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上大二的时候就跟几个同学做过软、硬件的生意,所以毕业后直接操起了老本行。”李锋说。

  十年的创业生涯,为李锋积累了第一笔丰厚的资金。生意上顺风顺水,并没有让李锋松懈半分。看着每天埋头在电脑前钻研的丈夫,只有妻子知道他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满足:“他呀,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把家乡、土地挂在嘴边,虽然一时半刻没行动,但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儿呢……”

  妻子说的话正中了李锋的心事。每年的节假日,他回到老家,看着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的乡亲总是有种说不出的亲昵感。家乡的农田面积大,但是蔬菜种植行业经济效益低,农业耕作方式也相对滞后。这些,李锋都看在眼里。他找到自己初中时期的好朋友贾彦飞,聊起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修建温室大棚、搞特色种植。贾彦飞是农业技术人才,对于老同学的提议,他欣喜之余,也有一丝丝担忧:村里建大棚的不少,但是不成规模,而且全部是冷棚;李锋在计算机方面是天才,但是对农业方面明显经验不足……面对种种顾虑,李锋沉默了。他心中那时隐时现的微光,又灼得他茶饭不思了。“回乡投身农业生产,这是我多年的心愿。还没开始干,就打退堂鼓不是我的作风。既然心心念念地想要大干一场,就不能畏手畏脚。”李锋的眼中重新燃烧起梦想的火花,一如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

  “考大学,到大城市工作。”这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也是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李锋却成了村里第一个“另类”的人——他在城市创业成功,怀揣着资金,返乡务农。老父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不理解儿子为什么不好好在市里做生意,非要回来种地。一时间,村里的人也对他指指点点,甚至有人说他“脑子不好了”。做通父亲的工作是好几天之后了,毕竟是自己的父亲,从开始的责备变成心疼儿子奔波的唠叨。至于乡邻,李锋决定拿出成绩给大伙儿看看。

  2011年底、2012年秋,李锋开始努力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在邻村杨家庄先后承包了500多亩地,其中340亩地修建了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河北神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在这时注册成功。万事开头难,第一步,李锋义无反顾地迈出去了。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如今,公司带动了周围几家农业合作社,并把土地面积扩大到1200亩,温室大棚修建了71座。

  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机械化操作仿佛一夜间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在人们心目中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同样是“鸡犬之声相闻”,却把人们印象中的农村变成了可以采摘、垂钓、游乐的“世外桃源”。

  宏伟的新农村建设蓝图,正在召唤和吸引着千千万万像李锋这样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懂技术的“知识青年”“从农村中来到农村中去”。他们到农村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带领和引导乡亲们摆脱贫困、摈弃落后,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和生活模式,过上更加轻松、更加愉悦、更加富足的日子。随着人们生活模式、饮食结构的调整和安全、健康意识的提高,河北农民一定要搭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这趟快车,盯紧“城市餐桌”这个大市场,做好“互联网+”这篇大文章。

  专家点评

  长安就业局 付为民

  B “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不能轻言放弃”

  在书里和电视里,人们一天就可以从创业的起步看到成败,现实中的创业却不同,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想要成功,有时要走上好几年。“没有经历过痛苦的蜕变,就不会体会到成功的甘甜。”李锋的话云淡风轻,充满哲理,但是,其中的滋味,只有他体会最深。那一次次的跌倒,一次次的打击,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温室大棚修建之前,李锋开始了长达半年的考察,转了大半个中国,搜集了一些最新的技术和知识,他返乡开始建造大棚。一边建大棚,一边高薪从山东聘请了两位种植专家,解决技术难题。然而一两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李锋静心思索:技术、管理上的漏洞都很大。他把贾彦飞请来做自己的技术总管,又找来村里德高望重、有着娴熟种植经验的老人,一边提供技术支持,一边管理工人作业,公司慢慢走向正轨。

  2014年,神花农业基地刚刚起步,生产作业有了规律,发展也刚刚小露头角。望着大棚里各种长势良好的作物,李锋一直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打算返回廊坊处理公司业务。就在此时,一场狂风不期而至。狂风卷着沙石,像一只只锋利的爪子,掀起了大棚上覆盖着的塑料膜,肆意地糟蹋着即将成熟的果实。这风眯了李锋的眼、也割伤了李锋的心。狂风过后,温室大棚里的作物因为温度的骤变,纷纷打蔫、落果,整个基地满目疮痍,李锋缓缓蹲下身,颤抖着手轻轻抚摸着折断的菜苗,创业的激情也仿佛被风刮得七零八落。

  那段日子,闲言碎语扑面而来,一些村民对他指指点点,甚至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以后千万别学他这样傻。李锋默默承受下来,脑子里全是基地工作人员一张张殷切的脸。“我倒下了,他们怎么办?”李锋咬咬牙,从头再来!

  然而祸不单行,2015年冬,河北省遭遇了极端的天气,大棚内种植的多种蔬菜,不断出现减产,呕心沥血培育管理的黄瓜、西红柿、青椒等作物全部失败,直接经济损失近200万元……看着眼前这一切,李锋觉得这是老天在跟他开玩笑,他也开始怀疑,自己坚持走的这条路是否正确。“那个时候压力太大了,除了县里的支持,自己的全部资金都投到这里了,眼看着全打了水漂,心里真不是滋味儿。”李锋回想。可他转念又想,这也许就是黎明之前最黑暗的那段时光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既然你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出成绩,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我都不能轻言放弃!”李锋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再一次站了起来,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开创立体种植模式,合理间作,终于再一次破冰而行,迎接曙光。

  C “以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我们开辟了新格局”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李锋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带领乡亲脱贫致富,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先后吸纳了周围村庄1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并鼓励这些人员自学或参加培训,到现在已经有20多人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骨干和种植能手。

  有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创新就变成了锦上添花。2015年,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绿色有机食品正逐渐走上普通消费者的餐桌。李锋又在思考一个问题:要带动村民致富,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把蔬菜生产、销售做成一个产业,从蔬菜的种植栽培到走上餐桌,形成一个种植规范、食品安全、绿色有机产业链。今年4月,河北省检验检疫局批准河北神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出口备案基地,李锋全身心地开始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全新的生态农场。

  品质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黄瓜成熟了,但是有些形状不是特别好,坏果也比打过农药的多,可是,在我们基地,即使全部烂掉,也不能喷一点农药。”90后技术员魏文亮眼里写满了自豪,“我们基地早就实现了生态循环农业:鸡场里的柴鸡都是吃西红柿、黄瓜、玉米长大的,东亚飞蝗、鲜食糯玉米、紫薯等也是柴鸡上好的饲料。”

  “如今我们外销的温室大棚全程监控,哪个棚里种的什么作物、什么时候种植的、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施肥,鸡场里的鸡吃什么饲料、什么时候下蛋,全部一目了然。”贾彦飞说着,打开手机里的一个APP,画面上显示的正是散养的柴鸡追逐嬉戏、吃食喝水的实时画面——这正是李锋的软件开发部研制的。

  凭着优质的农产品、诚恳的态度,李锋渐渐获得了大伙儿的信任,超市、果蔬批发市场、个体菜农……大伙儿纷纷找上门来,李锋的口碑越来越好。李锋活络的脑子又开始飞速运转起来:除了传统的批发商模式,李锋还用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专业技术做支撑,在基地开启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微店。“以互联网+农业的模式,我们开辟了新格局。”李锋说,如今,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销售至北京、廊坊等周边地区,还远销到俄罗斯、韩国等地。

  说到下一步的打算,李锋指着不远处的一块农田说,他打算在这里开发亲子游,让孩子们多一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并打算建起一座庄园,吸引市民到此采摘、钓鱼、品尝农家菜。

  “家乡土地结出的果实最甜。”李锋说,创业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乡亲带来这么大的改变,这感觉无比幸福。

  7月6日下午六七点钟,落日的余晖温柔地抚摸着赵县乡村的每一片土地。“哒哒”作响的马达声由远及近地传来,李锋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手搭凉棚向外张望,脸上渐渐露出笑意——晋州60岁的贾忠仁又准时来批发蔬菜了。绿油油的黄瓜、粉扑扑的西红柿、滚着水珠的茄子、油光锃亮的柿子椒,一大筐一大筐的蔬菜被运到汽车上。一阵忙碌过后,目送着满载的皮卡渐行渐远,李峰的思绪也跟着越拉越长……

 

打印 责任编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