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跳出“农门”的农村娃王永波,大学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跳回“农门”,扎根在滹沱河畔,承包了200亩土地,建起了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靠着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和全新的营销理念,闯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三农”融合的科技致富路。十年来,在王永波的感召下,南楼村和三里五乡的近百名大学生纷纷回乡创业。昨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创业,还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开展新兴产业创业。这一项项好政策好消息,给大学毕业生推开创业之门的同时,更让王永波对科技兴农的创业路充满了希望。
探访
坐在电脑前 主人可看蔬菜生长
正定县南楼乡南楼村村东不远处,是王永波的占地200亩的蔬菜产业化种植基地。
3月4日12时,王永波还在一片沙土里浇地。如果不是介绍,记者很难确定这个农民装扮的王永波,会是一名重点农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看着一块地浇好了,王永波急忙用土把垄沟的口改好,继续浇下一块地。这一系列娴熟的动作,更让人对其刮目相看。
半个小时后,来接替他的村民来了。从王永波手中接过铁锹,但两位村民却没有让他离开。他们围着王永波,请教种自己家的田应该施哪种肥料。“我建议使用有机肥,有机肥不伤地,并且还能提高种植物的品质。”王永波给出建议后,这两位年轻人当即决定更换肥料。“永波是村委委员,更是乡亲们发展农业领头人,听他的不会有错。”其中一位名叫王飞的村民说,王永波是村民公认的农业专家,也帮村民们做了很多事,“今年选举又一次高票当选为村委委员”。
王永波与村民分开后,没有回家,而是一头钻进了闷热的大棚。他把挖菜沟的一台微型挖沟机从大棚中间推到地头,俯下身看着挖过的菜沟。“这几个大棚将种上有机蔬菜,等它们熟了会直接送到社区居民的手中。”王永波笑着说,这是他最近正在运作的一个名为社区支持农业的项目,“这种方式属于订单式种植,能省去销售环节,还能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
王永波还指着另外两个蔬菜大棚说,那两个大棚已经与一所大学签了约,大棚里还会装上监控设备,每天蔬菜的主人都可以在电脑前查看它们的变化,“这些新的营销模式,正在陆续得到人们的认可。”
择业
每月800元工资 他依然很努力
小时候,村外无垠的农田曾是王永波成长的“游乐场”。上高中时,每当他精神疲乏时,一望到窗外那葱郁的绿色麦田,看到农人在田间劳作的身影,王永波顿时便会心旷神怡,焕发精神。1999年,王永波报考了曾经走出过袁隆平院士的著名学府西南农业大学,还把自己一生奋斗的方向定为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
2003年,王永波毕业了。怀揣梦想的他,没有选择回村创业,而是签约到了一家山东滨州的农业企业。一个月后,他发现这份工作不能让他接触到农田。于是,果断地辞掉第一份工作。随后,他来到了以蔬菜大棚扬名全国、享誉海外的山东寿光县。下了长途车,他一个人走在路上,无意中发现了路边有一家从事育苗的公司。硬着头皮,敲开这家公司的门,递上了一份自荐书。“公司经理看了自荐书后,决定收下我,但每月却只给800元的工资。”王永波说,后来才知道当时正赶上农忙,公司缺人,“800元的工资也是公司聘用当地农民的标准。”
但是,王永波却答应了,并且除了搬运蔬菜苗,还主动参与其他工作。三个月后,公司安排他跟着菜苗到当地农民的大棚里负责售后工作。
听说这件事后,王永波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着觉。“终于可以接触到大棚了,并且还能跟着当地农民学种植,这不正是我一直想要的吗?”就这样,王永波在这家公司干了一年。
这一年里,只要有时间他便钻在大棚里,跟着农民学蔬菜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