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陈双业:我们说“开锅肉”。
周兴凯:开锅肉。
记者:开锅肉什么意思?
牧民陈双业:开锅肉就是锅刚开的,煮十来分钟左右可以吃。
周兴凯第一次在草原上品尝到牦牛肉,感觉味道与普通的黄牛肉很不一样。可是,让他可惜的是,这么好的牦牛肉,却只在本地销售,根本卖不上价格。这让周兴凯感觉牦牛市场大有可为。周兴凯跑到北京调查市场,让他惊喜的是,在北京牦牛肉的卖价不错。
周兴凯:他说40多一斤,这边在产地才18元一斤,我说价格可以,销量怎么样,他说销量不行,但是每年都有一倍的增加量。说明它这个市场前景非常好,那为什么我不能做呢?
周兴凯认为不再把眼光局限在西北地区,而是把牦牛肉卖到北京等大城市,肯定能赚大钱。周兴凯把想法告诉了安国梁,和另外一个好友张旭东,三人越合计越来劲,最后决定辞职,他们拿出全部积蓄,凑了150多万,三人开始创业了。
周兴凯:刚开始每一个人都一门心思的往前在干,没有任何怨言。我们感觉我们在做一番事业,而不是单纯的一个生意了。
安国梁:就一种非常铁的铁哥们。当时咱们三个都没有处对象,反正天天都是形影不离,好多事情都是一直探讨的。
2012年4月,周兴凯租下了皇城镇原先的一个屠宰场,并给三人分好了工,各自负责生产、收购、市场三个方面,当时他们认为牦牛生意很简单,收购回牦牛,屠宰后卖出去就能赚钱。2012年10月,周兴凯开始收购牦牛,手中有钱,可是让他想不到的是牧民们一头牛都不愿意卖给他。就算安国梁从自己的亲戚入手,动员起来也非常困难。
安国梁:七八天收不到一头牛,非常难,漫山遍野跑,收不到一头牛,真的是比较失落那种心情。
原来,周兴凯要求只收购生长了3年的牦牛,而牧民们更愿意卖得要么是生长了5年的牦牛,要么是不挑统一卖。两边为什么都互不想让?在节目开头,牧民们套牛屡套不中,记者试了一次就成功了,连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牧民解释后才明白,这隐藏着牧民不愿意卖3年牛的原因。
牧民周勇:像刚才你套一样,我能套哪个,套住哪个,就能卖,你明白吗?
记者:不用套某一头(牦牛)是吗?
牧民周勇:比如你套这一头,把那一头套住了,非常麻烦。
随便套一头牦牛并不难,但周兴凯指定要套生长了3年的牦牛,有时几个小时也套不到一头,搞得大家很疲倦。所以牧民最喜欢的是抓到哪头卖哪头,非要指定,宁可套体重大卖价更高,生长了5年的牦牛。
周兴凯:最那边那一个,黑黑的那一个(牦牛)是三岁的牛,背上发白的这个是五岁的牛。牧民最愿意给我们给的是五岁的牛,因为它体重要重一点。
记者:这三岁,五岁看着差不多。
周兴凯:看着差不多,但是它宰杀完之后,它的重要重一百斤。
当地牧民们喜欢吃的是像这样生长了5年的牦牛肉,不但有嚼劲,脂肪还很肥厚。但是,周兴凯发现北京等地消费者更喜欢的是,像这样生长了3年,脂肪层薄薄的,肉质也更瘦的牦牛肉。
周兴凯:咱们现在的产品不是说供咱们本地销售的,实现让牧民改变以前的这种思路和想法,和咱们的销售对接,做出符合我们现在市场所需求的产品。
周兴凯还把每头牦牛的收购价提高了400多元钱,牧民们逐渐的也愿意卖小牦牛给他。周兴凯通过全款和暂时佘款的方式,陆续收购了800头牦牛,屠宰了100多吨牦牛肉。2012年10月负责销售的周兴凯开始到北京等大城市跑市场,可是一两月周兴凯只跑下了几个酒店,牦牛的用量不大,初来乍到的他短时间也打不开更多的销售渠道。而周兴凯的牦牛肉很多都是从牧民那里赊账过来的,三个月后要给牧民回款200多万元。打开销售渠道需要时间,而牧民的回款却一天都不敢拖欠,到2013年1月周兴凯资金根本周转不过来,资金链断了。
周兴凯:当时想着很快会把这个货卖掉。没想到它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不是说我想让它很快发展起来,就能很快发展起来。太仓促的把那个货存下来,款一下就压死了。
2012年2月周兴凯熬不住了,赶紧找到县里畜牧局的安玉峰帮忙,按照程序向政府申请扶持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但是,谁都不知道贷款什么时候下来。公司发不出工资来,陆续有员工辞职。沉重的压力之下,三个合伙人之间的矛盾也一触即发。
安国梁:总之就是我和张旭东矛盾大一点,他觉着是他没钱,我有钱。我觉得他有钱,我没钱,这是怎么回事,是他不愿意给公司出,还是怎么回事,当时就互相猜忌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互相之间也产生了隔阂。2013年3月,张旭东选择了离开,撤资后一个去了深圳。曾经形影不离的最好朋友,如今却形同陌路。张旭东走后,周兴凯和安国梁感觉又失望又丧气。当时正在上映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说出了周兴凯内心的感受。当时的周兴凯也后悔为什么要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做生意,闹到这般地步,友情没了,事业更是一塌糊涂。
周兴凯:任何一个人要离开,发自肺腑地说,谁都很伤心,包括他自己也一样。中国人合伙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缺少那种商业的文化,都按自己的个性在干,没有按规则在干,这样的话在规则之下,就产生个性的矛盾。
员工们也垂头丧气,但周兴凯伤心过后却很冷静,因为他知道自己作为老板,作为主心骨,他信念绝对能倒,必须给团队鼓舞士气。
周兴凯:我当时我说,你看所有的企业坚持不过两年都完蛋,坚持过两年的都可以,我说所以咱们这些人只要坚持过两年,我敢保证两年之后,绝对是一帆风顺。他们也就奔着那两年,那是两年之后,我说还有一年,对不对?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2013年6月他们申请的政府扶持资金200多万下来了,这简直就是救命钱。
周兴凯:对我们那个企业的发展情况,两百万,完全可以让我们死,也可以让我们活。希望到来了,(企业)可以开始(运)转起来。
2013年7月,周兴凯又盯上了当地比较好做的绵羊生意,尽管利润不高,但是资金流动快,可以让企业尽快运转起来。周兴凯认为牦牛生意要做大,单打独斗不行,于是他借着牦牛产业发展的诱人前景,吸引投资,但苦苦寻找却处处碰壁,甚至还遇到过骗子。最艰难的时候,周兴凯和安国梁互相打气,互相鼓励,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会有希望。
周兴凯:所有人也没底气,但是我不能表现出没底气,我必须表现出来是这个事情肯定能成。只要人还活着,就得坚守,坚守它肯定会有出路。
2012年建厂时周兴凯在厂边树起了一块广告牌,本来想宣传自己的牦牛肉,没想到却带来意外的惊喜。
周兴凯:没想到能天上掉下馅饼,把我们砸着。
安国梁:我两个真的是感觉是,想哭又想笑又想啥,真的是摸不到头脑了。
2013年10月,身在新疆考察的周兴凯突然接到了员工的一个电话,说厂子里来了一个大客户,张口就要10吨的牦牛肉。一听10吨的牦牛肉,相当于一次卖掉80头牦牛,急于打开市场的周兴凯很激动。
周兴凯:当时十吨货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大单了,马上就往回赶。当时人那个心情,那么大单,人家从这儿走了之后,那走了之后谁知道。
第二天,周兴凯和安国梁赶回企业,见到了这个叫赵丙东的人。赵丙东在东北做房地产生意,旅游的路上,恰巧在路上看到了周兴凯企业的招牌,通过招牌找到了厂里。三个人聊了十分钟,赵丙东就敲定了10吨牦牛肉的大订单说。
赵丙东:我担任了好几个商会的会长,那么我们先买一部分先让大家免费的品尝一下,所以说去年买了十吨牦牛肉,都是供这些全国的企业家,还有一些高端人士让他们品尝。
谈生意过程中,周兴凯察觉赵丙东流露出牦牛产业的兴趣,他特意向赵丙东讲解牦牛的商机,顺带说到了自己的困难。还告诉赵丙东,他根据北京等地的市场,改变原先西北厂商对于牦牛大块分割销售的做法,把牦牛的分割更细化,像整头牦牛中最贵的一块肉叫西冷,原先很多厂家都打成牛肉卷销售,而周兴凯分割销售后一斤的卖价能达到80多元钱。
周兴凯:这一块肉每一头牦牛(身上)只有三斤到五斤,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脂肪,它做那个西餐的牛扒,非常合适。
赵丙东听了周兴凯的介绍后,很感兴趣,但也没有多说什么,下午就回了北京,走之前赵丙东留下了20万元钱给他们急用。
安国梁:我的老天啊,他走了以后,我们都不敢刷这个卡。我说这咋刷,这有钱没钱?结果他走掉第三天,我一刷,那卡余额也很多,我们就刷了20万。真正的是梦寐以求,你一下丑小鸭就变成公主了。
这下子,周兴凯和安国梁才真的相信,他们遇到了贵人。一个星期之后,赵丙东又回来了,这次他决定与周兴凯正式谈合作。
赵丙东:一方面就是这种得天独厚资源,任何地方复制不了。另一方面就是感觉他们这两个年轻人,有这种梦想,想把祁连山北部这个牛羊肉推广出去,就是这两点想法就打动我们。
两个月后,赵丙东前期200万资金到位了,周兴凯用这笔资金,全力开拓市场。2013年12月,周兴凯在北京开了一家专卖店,很多都市人看到牦牛肉都很稀奇,但也有人质疑是不是真的牦牛肉,周兴凯就常讲解如何分辨牦牛肉和黄牛肉。
周兴凯:这是牦牛肉,它的肉发红,都有点接近褐色这种颜色,黄牛肉的话它就是淡红色,明显看着稍微肥一点。牦牛肉基本上看不见脂肪。
牦牛肉的烹调方法和一般的黄牛肉一样,都是用高压锅蒸煮。
周兴凯:一般的牛肉煮个20多分钟到30分钟就可以了,但是牦牛肉的话,至少在40分钟以上。40分钟的话,你看像这个用筷子很轻松的就可以撕下来了,就比较酥烂一点。
如今,周兴凯还把牦牛肉推广到上海,深圳等地的一些酒店餐厅。2013年周兴凯的牦牛和绵阳的销售额近1000万元。事业的发展,也让周兴凯他们对于合伙人有了重新的认识,他们偶尔也会通话,虽然有些尴尬,但他们仍祝福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