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金塔县鼎新镇、航天镇、三合乡、金塔镇、中东镇和古城乡的28位运销户,通过网上交流合作,将650多吨孜然、洋葱、棉花、辣椒、黄豆等农产品,销往山东、浙江、河北、新疆红其拉普口岸和内蒙古策克口岸,取得了可观的收入。这是金塔农民“网上生意”做得最红的一年。
从2007年起金塔县大力开展“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工程建设,到2010年三季度,全县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收集到的网络信息指导销售、务工,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受益农民风趣地说:“有千里眼看世界,顺风耳听八方,农产品再也不愁卖不出好价了。”该县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集中资金,调动各方面力量,挖掘整合各方信息资源,使农村信息服务网络成为集电子商务、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教育信息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为使农民感受到信息化的好处,成立了以县政府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新农村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了县级信息中心,落实了人员和经费,并成立了由县政府办公室、商务局、农牧局、科技局、财政局、教育局、统计局、气象局、林业局等经济和涉农部门组成的信息协调小组,负责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协调、日常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和通报、农民利用信息的情况收集等,大大促进了信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的建立,加速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和创新,加快了科技成果向先进生产力转化,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和效益,使农民致富有了门路。如“西域农产品交易网”,按农产品类别设置了9个栏目,目前,添加了在本县内具有优势的各类农副产品近百种。农民根据这些信息引导种植并使农产品在网上交易,促进产销结合,网站为客户提供了详尽的产品信息、图片或服务介绍等。
至目前,通过网络完成交易7类28笔,交易额8000多万元。金塔镇红光村八组农户杨兴成经营一家面粉厂,他时常上网浏览产销信息,他在网上得知内蒙古某地急需大量面粉的消息后,及时联系,销售面粉150吨,收入30万元,并且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金塔镇上杰村村民吴跃,通过经济信息成功地办起了拥有上万只鸡的养鸡场。三合乡红星村5组农户周生兵通过网上信息,成功建起了肉羊温精改良授配点,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农民肖玉森收集到信息,看到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采用给果树打吊针的方法,成功预防果园虫害,实现果园增收2000元。榆树沟村2组洋葱贩子张建虎,看到信息网的农产品市场行情,得知洋葱行情下滑信息后,立刻停止收购,减少损失5万元。航天镇永联村一组农户刘林,利用农闲时间搞小买卖,利用信息中介绍的用药物贮存羊毛的方法,挽回损失 2000余元。目前金塔县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农村信息公共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刘昕教授日前告诉记者,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的冬虫夏草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育种大棚和全天候牧虫工程试验地内蝠蛾幼虫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211头,释放蝠蛾成虫后的孕育工程试验地内冬虫夏草密度达每平方米 11株。
青藏高原生态条件十分恶劣,农牧民因灾返贫率极高,冬虫夏草成为他们稳定、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冬虫夏草的经济价值极高,对它的破坏性采挖致使冬虫夏草产量极低。刘昕团队对青藏高原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于2006年提出了“全天候围栏式蝠蛾昆虫育种牧虫工程”和“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理论与技术体系”的新思路。
2006年8月,我国第一个位于高海拔地区的现代化科研基地“中山大学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在西藏林芝地区海拔4156米的高寒地带成立。科学站开展了冬虫夏草适生地气象、土壤、植物、微生物、昆虫群落、冬虫夏草菌的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已取得10多项重大突破,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 12项。其中育种大棚和全天候牧虫工程试验地内蝠蛾幼虫最高密度达每平方米211头,并开始收获大量虫卵。全天候围栏式冬虫夏草孕育工程显著提高了冬虫夏草的产量,释放蝠蛾成虫后的孕育工程试验地内冬虫夏草密度达每平方米11株。
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等考察了科学工作站后,称赞工作站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建好建强,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实属不易。据悉,今年9月,科学工作站有关冬虫夏草研究的两个课题被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重大项目。
目前,科学站第二期工程建设已全面铺开,正在建立10座300平方米的工程大棚,在海拔4800米的高寒草甸建立了100亩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孕育工程关键技术大型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