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一场别开生面的赛牛、相牛会为寒冬里的甘肃省康乐县城增添了一把火。十里八乡的父老乡亲牵着黄牛汇聚在一起,人人都冲着“牛状元”的名分,就图着为新年添个好彩头。康乐县政府不失时机,拿出230多万元,对公选出的46名“牛状元”当场进行了重奖。
为了把富民强县的产业做大做强,康乐县采取协会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和政府重点扶持的办法,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扶持力度。县委书记李生发表示,打响肉牛品牌,让牛业“牛”起来,最终的目的就是扶持农民寻找到一条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路子。2009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11万头,畜牧业增加值9314万元,人均畜牧业及其相关收入444元。协会引导―――养牛户找到了致富路
康乐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部分农户靠养牛发了一笔“牛财”。然而,传统的养殖模式常常造成养殖成本大、产出效益低等问题,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康乐县苏集镇半坡村的当家人马俊祥从中看到带领村民致富的门道。他动员养牛农户成立半坡村育肥牛协会。由协会出面与当地龙头企业―――康美牛业有限责任公司联系,引进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等种牛,并对全村的500多头牛实行分散养殖、统一管理、统一改良、统一出售。目前,全村有150多户参与养牛产业,通过协会的牵线搭桥,已向外地出售牛犊120多头,农户获得收入近15万元。
半坡村依靠养牛协会牵住了牛鼻子,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也让更多的康乐人找到了致富的出路。苏集、康丰、草滩等10个养牛大乡成立了14个养牛协会,发展会员2000多户。各养牛协会还聘请农技人员担任科技顾问,指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同时,协会出面为养牛户解决引种、销售和融资等难题。
龙头企业带动―――养牛户有了致富“靠山”提起康乐县的养牛业,就不能不说起“康美模式”。当地的干部和群众坦言,借助康美公司推广的“康美模式”,当地的养牛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该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建立了千头肉牛育肥基地6个、5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基地40个,年可出栏育肥牛5万头。
在每个养殖基地,康美公司在品种改良、饲草料、饲养和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制定严格规范标准。正是靠着这座致富“靠山”,原本让养殖户牵心的防疫、周转资金和市场等难题迎刃而解。而该公司每屠宰1头肉牛,政府都会给涉及的农户现金补贴。
政府扶持―――养牛户有了盼头如何让养殖业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始终是康乐县政府思考的重大课题。为使肉牛产业快速发展,该县出台了《康乐县肉牛产业大县建设实施方案》,完善了《康乐县财政扶贫养殖业贴息贷款实施细则》等12项配套办法和技术规范。为吸引更多的民间资金投资畜牧产业,该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养殖场户用水、用电享受农业用水、用电优惠,对新建养殖基地、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按照规模给予5万~50万元奖励资金。2009年,全县落实养殖小区和青贮池扶持资金80多万元;对饲养3头以上母牛户每头补贴100元,累计发放补贴资金60多万元。
为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康乐县出资760万元,动员14家养殖企业共同出资240万元,成立了康乐金牛资产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建立村级扶贫基金,支持牛羊产业发展。2009年,全县投放畜牧业贷款3000万元,落实农业银行肉牛产业开发专项贷款1500万元。通过奖励、贷款贴息、担保银行贷款等扶持措施,加速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康乐县累计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03个,2009年肉牛存栏达6.12万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9314万元,占农业增加值的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