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坤(左)在鱼塘作业
故事要从一条鳗鱼说起。
“一开始其实我是很怕这种鱼的,它的牙齿非常利,不小心被咬一口,手指会立刻冒出好几个血洞,可疼了。”漳浦旧镇白沙村渔民陈建坤向记者摊开手,掌心到指尖布满了抓鱼时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疤痕。
“它还非常凶狠,别说小鱼小虾了,就是螃蟹它也能啃下来。”陈建坤指着鱼塘说,“每次收获起鱼时,都得请些专门抓鳗人来才成,一般渔民下不去手。”
就是这样一种让人“下不去手”、凶猛异常的鳗鱼,陈建坤不但大规模养起来,还把它们跟小鱼、虾、贝这些“鳗鱼食”进行混养。“这不是把羊送进虎口吗?小虾小鱼怎么可能活得下来?”其他养鳗人都觉得陈建坤“疯了”。陈建坤索性“疯”到底,几乎变卖了所有家当,投入到“天敌混养”的奇怪模式中。
捞鱼收获的季节到了,陈建坤鳗池的鱼虾不仅没有死光,反而长得膘肥肉满,稳稳的卖了个好价钱。海鳗的年产量也超过其他养鳗人数倍,产值更是率先在当地突破亿元。更重要的是,陈建坤的鱼几乎没有得过病,在鳗鱼“红耳朵”病最猖獗、渔民苦不堪言的那些日子里,陈建坤的鳗池简直是个“奇迹般”的存在。
村里的技术人员专门来鳗池考察,发现因为弱小的鱼虾被吃掉,剩下的都是品质最好的;海鳗吃了虾后长得更好,投饵减少,水质也有所改善,得病的情况便相应减少。这种立体生态混养模式,很快就在全村推广开来,“陈大胆”的名头也迅速打响。
为什么一个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普通渔民,能够这么笃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鳗鱼混养?“可能因为我真的胆太肥了吧。”面对我的疑问,陈建坤笑着说,“其实更多是出于好奇。”在每天进出水时,陈建坤无意中发现鳗池里混进来了一些小鱼虾,却很好地生存了下来。为了弄懂其中原因,他一边观察一边开始搜寻鳗鱼养殖专业书籍,并请教许多水产专家,最后决定在自家的鳗池尝试混养。“如果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有机会看到成功的那天。”
产量上来了,销路成了关键。为了拓展海鳗销售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陈建坤不仅专门设计定制精美的水产品包装,积极投入广告经费做品牌宣传,还与当地酒店和餐馆达成合作意向,推出海鳗招牌菜,并研制海鳗精加工产品,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接受订单,将海鳗销往更多城市。
为了带动更多渔民共同致富,陈建坤联合当地养殖大户,成立了海鳗养殖专业合作社,至今已发展社员100多户。通过统一品牌、统一生产、统一销售,合作社生产的产品不仅畅销江浙沪粤等多省市,还远销海外,实现产销深度对接。“陈大胆”成为当地渔民致富的“带头大哥”。
“咱们虽然是养鱼的,但是一样要懂技术勤学习,更要打开思维,时刻抱有一颗好奇心,多做一些有趣的尝试。只要功夫到家,就算是天敌也能化干戈为玉帛、一起共谋发展!”陈建坤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