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博士夫妻,体验美国农场的经营模式后,在北京郊区创办农场,将有机蔬菜、肉蛋等配送给市民,一亩地的收益达到了10万元 左右。这种“社区支持农业”可以在河南生根开花吗?昨日,在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盛国民、景柱等带着疑问,探访了北京“博士农场”后,希望把这种高效农 业带到河南,解决我省农民增收问题。
◎博士夫妻农场吸引人大代表
家畜的粪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渣当肥料,沼液来杀虫,形成了循环农业,啥都不浪费
一排排整齐的塑料大棚温室、一畦畦油绿的蔬菜、一头头肥嘟嘟的小猪……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分享收获农场,一派田园景色分外吸引人。
“尝尝我们种的草莓,天然无公害的!”在温室里,农场主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程存旺热情招呼几位人大代表。
“不错,比外面卖的甜。”一位代表摘下颗草莓放到嘴里一尝,赞不绝口。
在猪舍里,一群小猪正吃着饲料,丝毫没有难闻的气味。程存旺说,他们采用的是自然饲养法,家畜的粪尿也能循环利用。
◎一亩地年收益10万元
一亩大棚一年能种好几茬儿,收1万斤蔬菜,卖15元/斤
“一亩大棚一年收成15万元左右。”程存旺算了一笔账,刨掉成本5万元,一亩地一年收益达到了10万元。
盛国民感叹,这要是在河南推广,能帮不少农民致富。
大家也很好奇,俩博士怎么会想起来开农场呢?
“我们也是想试试不用化肥农药,能不能种好菜。”程存旺介绍,他和爱人石嫣都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2008年,石嫣到美国明尼苏达州西南部的农场里当了半年农民,回国后的他们把从美国学来的经营模式移植回了北京,开了家农场。
“现在食品安全已经威胁到了家庭的餐桌,这样能更好进行源头控制,让更多人吃到放心菜。”程存旺说。
在农场大棚里,几个农民正在把刚摘下的韭菜、青菜、西红柿等净化装箱。
“我们把菜进行整理、装箱、装车,然后配送到北京各个角落的客户家里。”程存旺说,一般客户每周配送一次,一般十斤就够一家人吃了。配送生态蔬菜,一家3口的日均消费不到20元。现在,在北京已经有400多客户买他们的“放心菜”。
◎CSA模式可在河南“生根开花”
消费者预付给农民这一年种植的收益,农场既可给市民配送蔬菜,也可把土地租给市民耕种
程存旺说,这也就是他们在美国接触到的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al),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
“美国的CSA模式是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产生的。”程存旺说,种植季节之初,消费者预付给农民这一年种植的收益,等于变成了农民的股东,与农民共同承担种植风险。
“农场既可给市民配送蔬菜,也可把土地租给市民耕种,让市民体会耕种乐趣。”程存旺介绍,没有中间商环节,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农民增加了收益,消费者得到了有机农产品。
人大代表都很感兴趣:“现在大家都想吃到安全放心的蔬菜,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在河南推广。”
◎解决三农问题得实现农业产业化
农民亩收益若从几千元一下子涨到10万元,挣得多了,农村就能留得住人
在人大代表们看来,对河南来说,推广高效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之一。
在景柱看来,新型城镇化的灵魂是产业化,没有产业灵魂,就会产生很多“空心村”。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农民不能在家门口就业,他们就只能去城里打工,成为廉价劳动力。
“要解决‘三农问题’,得让农民在家门口有钱赚,有活干。”景柱说,现在农民一般一亩地才能挣几千元,而有机农场能让一亩地的收益达10万元,农民挣得多了,农业实现产业化,农村才能留得住人。
现在博士农场已经形成品牌,推广更依赖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代表们认为,我省也应当借助新技术手段,扩展生态农业的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