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津郊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新生的力量—电脑农业在迅速崛起!今年西青农民“网”上种麦,单产增加了10%;北辰农民“网”上把7000多吨鱼卖到韩国;蓟县挂月集团90%的果酒实现“网”上销售,东丽农民“网”上饲养生猪3万头,每头猪多赚30元……电脑农业让津郊农民从事农产品的生产、销售更加科学、实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让传统农业焕发了青春!短短3年来,本市电脑农业相继开发了葡萄、对虾、螃蟹、奶牛、生猪及食用菌等一大批农业专家决策咨询系统,使广大种养大户快速掌握了先进的实用技术;培训了一大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了10个农业特色网站;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种植、养殖大户通过电脑农业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天津电脑农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7万台计算机全部联网为农民建致富信息平台
2001年7月18日,以电脑农业为核心的天津农业科技信息化工程正式启动。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天津农业和农村经济按照沿海都市型农业的方向,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出口创汇农业”等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十五”期间,天津市科委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列入重点予以支持,并从2001年开始安排专项资金启动了当年全市的四大科技工程之一的“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化工程”,以加速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者、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信息支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天津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得到了科技部863项目的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本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步伐,促进了本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农业科技信息化工程(电脑农业)实施3年来,在市科委的直接领导和关心下,在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农科院信息研究所联合有关单位建立了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1个,建立了1个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网站,建立及完善了10多个农业特色网站,开发了5大农业信息应用系统,获得国家软件登记6个,建立西青、北辰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核心示范区2个,示范乡镇10个,示范村及示范企业500个,为本市培养了30多名高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人才,累计培训各类农业人员10000人次。在5万多亩的土地、4亿余尾的对虾与螃蟹、6万多头的奶牛及生猪养殖上示范应用了自主开发的专家决策系统,受益农民总人数超过7万人次,共取得3亿多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为让全市400多万农民尽快走上农业信息化道路,首先基本建立了市—区(县)—镇—村(企业)四级网络体系。采用政府资金引导、基层单位或示范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吸纳多方资金投入农业信息化工作中来,加快了天津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据统计,目前本市区县共有计算机7万多台,45%是“十五”期间添置的,全市所有4000个村镇每个村镇至少拥有1台计算机,全部实现联网,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区(县)—镇—村(企业)四级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村村通”。
为实现天津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了性能先进的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平台的建设遵循以下原则:采用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以符合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遵循现行的国际国内技术标准,以保证系统的开放性;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为今后扩展留有余地,以适应快速增长的需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农业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采用千兆交换以太网,配置高档网络交换机,支持拨号、DDN专线等多种不同接入方式,可满足天津及国内外用户的访问需求,促进了天津农业信息的对外交流。
30个专家决策咨询系统农民实现网上种粮养殖
农业特色网站建设是天津市农业科技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特色网站的建设遵循政府引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的原则,建设了天津市农业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网站———津沽农业网(www.tjagri.net),同时建设和完善了天津农业科技信息网、天津农业气象信息网、天津农业网、北辰农业“110”、北方绿色产业网、津沽大地等10个农业特色网站,信息资源覆盖了农业科技、农业政策、水产、蔬果、农业企业、气象服务等方面,基本涵盖了本市农业的各领域、各行业,是本市农业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三年来,共发布各类信息200多万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在“九五”期间所开发的黄瓜、水稻、玉米、小麦等四个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十五”期间以无公害生产作为切入点,完成了葡萄栽培、中国对虾养殖、奶牛养殖、瘦肉猪养殖、河蟹养殖、黄瓜栽培等六个农业专家决策系统的开发,并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的软件登记,这是天津在农业信息系统领域获得的首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同时还完成了果树、蔬菜、食用菌、水产、畜禽等方面20个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这些系统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天津农业结构调整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培训高素质研发队伍 智力支撑确保电脑农业
为促进天津电脑农业的顺利实施,农科院有关部门加强了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人才的培养。通过承担国家863项目、技术培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为本市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队伍。本市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单位由“九五”期间的4个单位增加到目前的10多个,形成了以农科院信息所为代表的能承担国家863项目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机构。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由“九五”期间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人,大大推动了本市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步伐与水平,确立了本市在国内农业信息技术研究的重要一席。
依托三级培训中心(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和完善了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业信息技术培训中心或基地20多个,制定了统一的培训计划,不同层次、多种方式开展技术培训,2个市级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农业信息高级人才培训、区(县)培训中心负责计算机技能及专家系统应用培训、乡镇培训基地负责系统应用操作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十五”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100多期,培训区县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3000余人次,为每个乡镇及重点村培训了1名基层农业信息服务员,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近300余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养殖大户6000多人次。为提高培训效果,培训工作除在培训教室内举行外,还将培训开展到田间地头、猪场内、虾池旁,有针对性地解决用户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使受培训者成为农业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的主要力量。
多种方式接通最后一公里 种养大户实现农业信息化
为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速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1)利用“津沽农业网”为用户提供远程信息查询与决策管理服务;2)为乡镇、村及涉农企业安装单机版的专家系统,解决部分用户上网困难,降低应用费用;3)将农业专家系统的内容移植到PDA、HPC中,将PDA、HPC发放到核心示范点或示范企业,无论是在养殖场,还是在田间地头,用户遇到问题,即可随时向系统进行查询或求解,极大地方便了用户;4)开通农业短信息服务,使基层干部、涉农企业、种养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等足不出户,通过手机即可了解到最新的气象、热点、农业政策、农业科技、市场、农产品供求等“三农” 信息,还可根据用户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为加速农业专家决策咨询系统的推广应用,发挥其对传统农业的嫁接和改造,积极探索了与本市农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新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主要推广应用模式包括: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技术协会、“农民网吧”、农民科技书屋、农业短信息等,有效解决了限制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基本解决了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电脑农业与涉农企业的有机结合,解决了企业在信息传递与技术服务中的难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天津的农业龙头企业正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电脑农业后,技术人员可利用计算机将先进的生产及管理技术及时传递给广大农民,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规范了农民的生产方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开阔了农民的视野。
电脑农业与农业专业技术协会联手,使基层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融入了时代的特色。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作为来自民间、服务一方农民的最基层的农技服务组织,深得当地农民的信任。利用这一特点,电脑农业就在农技协会中建立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点,统一配备了计算机、安装了专家系统,同时培训了专家系统应用操作人员,农民在生产中遇到技术问题时,农技协会利用专家系统为农民提供咨询、决策服务,根据农民遇到的技术问题,专家系统可以开出“处方”,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技术难题,成为农民节支增收的好帮手,农民称“电脑农业是个好专家,指导咱们农民生产真叫灵。”
电脑农业+农民网吧,崭新的模式为农技推广部门提供了新的服务手段与内容。乡镇农技推广部门作为基层的农业科技组织,不仅承担着对农民生产活动进行直接指导的任务,而且也是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所建立的农民网吧,农技推广站举办了多种培训班,为农民提供信息查询及专家决策服务,改变或扩展了服务的方式与内容。现今,农民主动找上门来,“求”新技术,“求”新成果,“求”示范应用,对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电脑农业应用核心示范区 7万农民直接受益总效益3亿元
“十五”以来,建立了西青、北辰2个区级农业信息技术核心示范区;在其他10个农业区县建立了10个核心示范乡镇,在村及畜牧、水产等龙头企业中建立了500个电脑农业应用示范点,辐射带动了全市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广应用了以黄瓜、葡萄、对虾、奶牛、生猪为代表的果蔬、水产、畜牧及食用菌等一大批自主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使广大种养大户快速掌握了有关先进实用技术,解决了他们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了他们自觉调整农业结构的信心,促进了本市农村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受益农民总人数超过7万人,共取得3亿多元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在津沽大地上所实施的电脑农业,于悄然中所带来的巨变。
电脑农业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电脑农业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广大涉农企业、农业生产者、管理者及经营者上网查询,了解国内外农业动态,根据自身资源条件,确定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方向。静海、大港、西青等地管理部门在网上了解到冬枣具有耐旱抗盐碱的特性,市场潜力较大,便组织冬枣苗木,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种植冬枣,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农产品销售不畅是困扰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而农业科技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建设,犹如为农民装上了现代化的“千里眼”、“顺风耳”,利用互联网,通过手中移动的鼠标,市场与行情的“风云”已了然于心中,他们已经有了参与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面包虫养殖是张家窝镇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产业,但由于市场信息不通畅,造成部分农民养殖的产品没有销路,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镇农业技术协会了解到这种情况后,通过农民网吧在网上发布了供求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东北、上海、广州等地的大批客户,纷纷来人、来信订购面包虫,积压的产品不但销售一空,且价格比以往高出两成。如今,面包虫的养殖销售已稳定地占据了国内市场60%的份额。又如,芹菜是辛口镇农民近两年发展起来的主要蔬菜栽培品种,种植面积70000余亩,年产量达750万公斤,2001年由于信息不畅,芹菜销售最低价格每公斤只有6分钱,农民辛苦一季,连成本也没有收回来。镇信息服务中心和部分农民将目光瞄向了互联网,他们在网上发布信息,并通过电子邮件向东北、上海、广东等地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提供产地情况,其中的一些客户通过网络了解到辛口镇芹菜生产的信息,纷纷打电话咨询和洽谈订货。他们说,看了网上的信息,才知道辛口镇这个季节还有这么大量的芹菜上市。2002年冬季,辛口镇种植芹菜的农民个个笑逐颜开,因为每公斤芹菜卖到了1.4元,仅芹菜一项,辛口镇的农民就增收8000多万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
电脑农业与涉农企业的结合,为企业发展助力。蓝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是对虾养殖专家系统的核心示范点之一,公司投资400多万元,建设了无公害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基地建设全面采用了专家系统所推荐的地膜覆盖对虾健康精养技术,共开发水面2000亩。在生产实践中,按照专家系统中所介绍的实用技术、管理方法,同时结合当地经验进行生产,对虾的产量提高了15%,综合效益增加20%。更为可贵的是,电脑农业的实施,提高了企业决策层的信息化意识,公司在初尝农业信息化的甜头之后,在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投资建立了天津水产网,企业利用所建立的网站,宣传了公司的产品,及时发布农户所关心的政策与市场行情信息,通过发布的供求信息,吸引了来自周边地区的众多客户,对虾还未出池,产品已被订购一空,在实现增产增效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2003年9月,蓝科公司的产品在经过严格的检测之后,所养殖的对虾全部出口日本,实现了产品走出国门、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发展目标。外商在养殖场实地考察时,对地处偏远的基地却拥有远程的专家决策系统指导日常养殖管理感到非常惊奇,并对他们的工作予以很高的评价。可以说,现代的农业企业在信息化的装备下使企业的形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北辰农业110”为农民铺就信息“高速路”,引来域外好商机。张才日是北辰区刘家房子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凭着辛勤的劳动和灵巧的双手,他种植、加工的工艺葫芦很受市场欢迎。今年他又通过“北辰农业110”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创造新款式10多个,种植、加工工艺葫芦10000多个,预计可创销售收入50余万元,刘家房子村已成为天津市最大的工艺葫芦繁殖加工基地。张大爷加工的产品上网以后被美国友人发现,他们盛情邀请张大爷去美国展销自己的产品。今年10月张大爷带着他的宝贝工艺葫芦迈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张大爷切实地感受到了信息化的作用,为此,在张大爷的要求下,北辰科委帮助他建立了个人网站,申请了域名,并将域名印上他自己的名片。现在,张大爷想的是,以后我从网上直接就可向美国商家介绍自己的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