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妇二人正在养鸡场忙碌着
谯城区牛集镇李中华、孙芳夫妇下岗后学习养殖技术,创办蛋鸡养殖场,用辛勤的劳动换来年收入上百万元。富裕起来的他们主动向乡邻传授技术,帮助大家一同走上致富的道路。
近日,笔者来到谯城区牛集镇蒋楼村“锦鸣养殖场”,远远就听到悦耳、欢快的“咯咯嗒”的鸡叫声,养殖场院内,饲养工人正用着简单的早饭。养鸡场主人李中华和他的爱人孙芳热情地招呼笔者一同走进养鸡棚,虽是炎热的夏季,这里却清凉如秋,爽身舒心;再看满架满架的鸡们,安然自得、井然有序地卧在“产房”,它们正在开展“大生产运动”呢,在每棚下边的槽内排满了刚刚生产出的“新产品”。
“为保证蛋鸡健康生长,正常下蛋,除科学饲养外,棚内的温度也很重要。”李中华边捡拾着鸡蛋,边兴冲冲地告诉笔者,在产蛋期,鸡棚温度要控制在13—23℃之间,在这个温度之间产蛋率才高,所以他在墙体周围安装了特殊的空调设施,让棚内冬暖夏凉。
42岁的李中华2000年部队转业后,在淮北煤矿工作,一干就是十年。2010年由于煤矿行业不景气,无奈下岗;其爱人孙芳原在供销社上班,也在他下岗之前赋闲在家。
下岗后夫妻双方都没了工资收入,怎么办?小两口想了很多,若再找个单位并不难,但也不是长久之计呀,弄不好还会再下岗;出去打工吧,那只能顾得了一时的温饱。无聊之际,小两口只好在家看看电视、上上网,带带孩子。李中华在浏览网页时,无意中看到蛋鸡养殖的有关信息,这竟成为了他们发展养殖业的开端。后来,他拨通了公司的服务热线电话,走进了培训基地,开始了他的养殖生涯,李中华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参观、考察后,基本掌握了“节粮蛋鸡”的养殖技术。
2012年春,学成归来,他便和爱人在家乡租用了20亩的荒废林地,购买了10000多只鸡苗,建起了“锦鸣养殖场”,正式走上了养殖路。第二年,发展到40000只蛋鸡。由于掌握了技术,及时做好接种和防病工作,小鸡成活率达98%以上,成年鸡产蛋率居高不下,近两年年收入均超百万元。即使在受禽流感影响的年份,由于李中华夫妇加强了预防措施,养鸡的积极性没有减,保证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蛋”,年饲养量仍保持在30000羽以上,生产无公害化鸡蛋供不应求。
李中华夫妇靠养殖富了起来,但他们却没忘记乡亲们。因他们响应计生政策,村里吸纳孙芳为计生协会会员。孙芳说,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是一位村计划生育协会会员,帮助大家致富是每个会员的义务,邻村孙小庄有两户育龄妇女,家中比较困难,李中华夫妇教她们养鸡,没有资本,先帮她们把苗鸡带回去,等卖了鸡蛋再还;没有技术,主动上门传授经验、指导饲养,使这两家很快走上了致富路。
“我打算最近再进20000只鸡苗,等到年关正赶上产蛋高峰期,也是销售旺季;从现在的养殖情况来看,今年收入100万是不成问题的。”李中华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一人富了不算福,大家富了才算福。他打算在现在养殖场的北边的荒林地上扩建100亩的新场房,建成后,无偿给周边村民提供养殖场房、技术和鸡苗,等大家见效益后,再收取成本费;还打算采取自筹资金50万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办法修通邻村的2公里水泥路;还规划建设集肉鸡自选、鲜蛋自捡、观光旅游、生态循环、瓜果飘香等种养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
据蒋楼民族新村书记蒋成彬介绍,在李中华夫妇等村民的带动下,这个村养殖业发展蓬蓬勃勃,后劲十足,仅养鸡户就发展到20多户,存栏近20万只,年产鲜蛋5400万枚,出栏蛋鸡15多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