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机厂客户的增加,对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2007年初杨益斌干脆8万块钱买下村里的老茶厂自己做茶。正是这第一批做的2000多斤绿茶,改变了他的人生。杨益斌:这个茶的利润比我们做电机的利润高2、3倍。实际上就是财富在身边,不但给我带来好的财富,给我们的茶农也带来好的经济收入。茶叶办张工: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讲,搞茶叶可真赚钱。
3倍于电机生意的利润,这是杨益斌没有想到的。当下就决定放下电机厂的生意去做茶。
2007年底,他投入两百多万,成立合作社、建起正规厂房。可杨益斌,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看好的这轻松来钱的生意差点把自己逼到绝境。2008年3月底又到了春茶采收的时候,让杨益斌没有想到的状况出现了。杨益斌:因为我们这里主要是生态茶园,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生长条件非常恶劣,而且它一天的采收量不会很大,但是恰恰相反,我们的茶农长期生活在这个地方,而且耕作上,非常厉害。生产的鲜叶,比我估计的要大得多。村民采茶热情高涨,相信杨益斌有能耐,鲜叶卖给他一定能拿到钱。竟然二十天之内送来5万斤鲜叶。
村民胡春节:只有他能卖出去,我们山上十几户人家,几乎都卖给他了,全部都卖给他。
杨益斌:他们特别信任我,比较看好我,对我也是一种动力,也特别开心,我也相信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我也觉的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把我们茶农的茶叶销出去。连着一个月,没日没夜赶工,却没换来一个好结果。10000斤绿茶,再怎么跑销路,还是只卖出去了6000斤,有将近4000斤茶叶卖不出去。杨益斌:只能临时建了冻库。只能作为保鲜茶放入冷库,慢慢卖。
将近4000斤茶,不仅意味着近100万压着拿不到手,更让杨益斌觉得害怕的是,如果等到明年春茶上市,这些保鲜茶就要跌价60%,60多万元就会蒸发。
眼看着距离春节只有一个月时间了,自己的茶还是堆了满满一仓库,这时让杨益斌更绝望的情况出现了,欠茶农的近80万茶叶款也马上要到约定的还款日期。
村民杨宁凯:茶叶卖给你了,你收又不给钱,你这个茶叶销走了,这个资金你来投资搞建设,那是不要讲的,肯定急,那过年的话,谁都需要用钱的。
工人戴宽:农村就是这样的,有时经济周转不过来,到村春节时候,老百姓过年时候就要给钱给他。
杨益斌心里比谁都急。可自己的茶叶积压,之前卖茶挣的钱又早都投在厂房上了,实在拿不出多少钱了。
妻子:半夜睡不着,起来找我聊天,就说我们该怎么办。如果茶叶再卖不出去,杨益斌不仅要变卖厂房还债,甚至孩子的学费都要成了问题。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杨益斌万万没想到,竟然母亲的老手艺救了自己。
每天凌晨4点半,天刚蒙蒙亮,杨益斌的母亲就要起床,磨豆浆做豆腐,三十多年从未间断。每一个步骤都了如指掌,她的手艺在村里堪称一绝。
2008年底的一天,杨益斌去市场上买东西,从市场回来,就急忙回家让母亲给自己赶制600斤豆腐乳。这差不多是母亲之前二十年做的总量,他要用这600斤豆腐乳救茶叶的命。
朋友:我们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好方法,因为这两者没有什么关系,感觉像说笑话。
朋友觉得是笑话,可杨益斌真就用这看似完全不相干的豆腐乳,把4000斤茶叶一个月就卖光了。
杨益斌:香菇、木耳,还有农户做的石磨豆腐,春节边上这些土特产的销量都特别大,餐桌上都是常有的东西。
2007年底,杨益斌在市场看到很多人买豆腐乳,猛然想到豆腐乳、香菇、木耳这些山货都是百姓愿意采购的年货,而茶却不是,自己想抓住春节市场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必须靠这些年货。
杨益斌:我们就通过大礼包的形式,把茶叶装在西山焦枣,香菇、黑木耳,一起组合起来。他们要大礼包,我们的茶就一起买走了。而且大礼包春节前后都是高峰期。
4000斤茶叶销售一空,还一下打响了自己的茶叶品牌。2009年,销售额就达到300万元。可杨益斌不满足于此,他有一个更大的设想,要把生意做到国外去。可这个村里的能人一出手,就让人看不懂了。记者去采访时,已经过了每年春茶采收的季节,走在村里,经常可以看到正给茶树剪枝的茶农。茶农张炳南:都是废物,老了,不能卖钱了。老了的叶子不能卖,为了积蓄养分,来年春茶品质好,茶农都会在这时把叶子剪掉。而在5公里外的花庙村,村民正在抢着采这种大多数种植户眼中的废物。
茶农:采了可以卖钱。
茶农:一天能卖五六十。
茶农:当然高兴了,一年多赚几千块。
从2013年5月开始,杨益斌告诉合作的农户,他要以8元一斤的价格收购老树叶,而且一收就是几万斤。农户自然高兴,可杨益斌要这种他们一直以来说的废物究竟做什么呢?
杨益斌:高兴,我要让这些东西一晚上增值十倍。
2012年4月,杨益斌在合肥参加一个会议,会上他听说了一种几乎失传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背后蕴藏着一个可以让他把生意做到国外去的商机。更让他惊喜地是,这种东西很可能在妻子的老家黄山市祁门县芦溪村就有。杨益斌:我妻子就是我的第二个宝,她能帮我的事业再向前迈出很大一步。
杨益斌马上动身开车去芦溪,本来想着靠岳父的关系,一定能打听到这种东西的消息,可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
杨益斌要找的这种东西在解放战争时失传,1983年,经一个台湾商人的手传回安徽,省里又把这东西送回它的发源地祁门县芦溪村,当时担任村支书的正是杨益斌的岳父汪赦育,当年汪赦育亲手把这东西交给了村里的一个人。这个人叫汪镇想,就是当时拿到那种东西的人,杨益斌打听到他的电话号码,电话中,汪镇想透露了一个讯息。汪镇想:最高价格现在卖30万,还买不到30万的高价让杨益斌很动心,可刚提到要买这种东西,就被泼了一头冷水。
杨益斌:一旦了解到我真实的意图,他们就以其他的借口,有事,就拒绝了。三番五次上门拜访,杨益斌却连这种东西一面都没见到。眼看着这事要黄,岳父的一句话给了他希望。岳父:销路在广东,广东市场大,我叫他去广东看看,因为广东他也比较熟。
得到这个消息,杨益斌一刻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一早就叫了两个员工开车去广东。一路狂奔,十二个小时都没休息。员工戴宽:人睡觉就买尖辣椒吃,那肯定有点怕,怕就陪着他聊天么,也不敢睡觉,想睡觉也不敢睡,有时候那要睡的时候,眼睛都睁不开,没办法,就陪着他聊天,要十几个小时。汕头、佛山、江门、东莞,杨益斌这一跑就是5天,却都一无所获,他要找的这种东西,几乎没有人听说过。广东:不知道。广东:没听说过。
广东:有很多人来找,但是难得一家能有。杨益斌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广州,果然,就在这里,真让杨益斌给找着了。
杨益斌:当时恨不得马上开回池州。
让杨益斌费了这么大力气才找到的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记者:我看你这手没停,这干嘛呢?
杨益斌:我有点激动,你看这么好的资源,这是地地道道的,你看这多可惜,这个您看,这个多嫩。这个就是我们的绿色宝贝,这个就是我们这的夏茶资源,在茶农的心中,这些都是废物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我们茶农的夏秋茶资源利用起来。变废为宝,甚至把这些废物的价值提高几十倍。
杨益斌收购夏季的大叶子,是因为2012年,他在合肥开会时听一个教授讲了一句话。
张启利:他说,你们安徽也有黑茶,叫做安茶,非常有名,产自祁门芦溪村。
教授:安茶是黑茶,安茶实际上是一种黑茶,明末清初时候就有这种茶,盛行是在两广,和东南亚一带。后来由于战争造成中断,以前销往东南亚后来失传。
解放战争以前,安茶大多销往广东、广西,和一些东南亚国家,越是年代久远的安茶越受欢迎。1947年的安茶,一斤可以卖到30万元。现在,仍有许多东南亚客户来中国找这种茶。
广东茶叶经销商:很多人都喜欢,每年我们经常有去找,找的话都不够卖,要有的话都可卖很多,像韩国、马来西亚。一年可以销到二三十吨都可以,真的可以销到二三十吨。
杨益斌:有一天把我们山里的东西推向中国,走向世界。
杨益斌想借着做安茶的机会,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国。可制作安茶有个最大的困难,那就是这种工艺几乎没有历史资料记载,要想做成安茶,必须找到优质,并且存放时间相对较长的安茶的样品,对比着摸索。
杨益斌大费周折找的,也正是这种样品。在广东找到茶样后,杨益斌马不停蹄回到池州,开始研发安茶。看到杨益斌这么坚持地想把安茶做成,也打动了汪镇想,答应给他帮助。
汪镇想:对有心制作茶叶的不保守。如果是对这茶之乎者也,不怎么重视,无所谓的,我们会有一定的保守。
2014年5月,一年50吨黑茶的生产已经开始了。定价60元一斤,主要通过广州市场出口到了东南亚。短短5年时间,杨益斌让从前走不出山里的山货,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