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专业户黄兆基养过南美白对虾、四大家鱼,还养过海鲈
黄兆基,中山市三角镇东南村村民,一个在80年代村里先富起来的“万元户”的典型,一个首先在村里建起三层小洋楼的普通农民。从1983年自主创业以来,育过蘑菇、孵过鸡苗、做过建筑包工、开过砖厂,如今正一门子心思经营水产养殖。每一次转型说不上都是华丽的转身,倒也干脆利落。
900元起家 脱贫致富
黄兆基人生的第一桶金来自蘑菇培育。1983年前,黄兆基在镇上的三角中学校办工厂培育蘑菇,看到当时镇上育蘑菇的专业户很少,他决定自主创业。怀揣着仅有的900元积蓄和银行贷来的3000块钱,黄兆基在村里办起了一个小型蘑菇种植场,一年后就收回投资成本、还清贷款。
随着培育蘑菇利润空间逐年缩小,1987年,黄兆基一边继续育菇,一边投资办起了鸡苗孵化场,到1996年,他靠鸡苗孵化已获利超过100万元。
在1996-1997年期间,养鸡业“盛极而衰”,习惯于从报刊上了解信息的黄兆基觉察到了这一点。“只有改变才会有出路”。经过多方咨询和实地考察,他决定投资搞水产。“中山水好,土质好,很适合水产养殖”。2003年,黄兆基将经营了15年的鸡苗孵化场关闭,在自己开办的砖厂旁边的一口20亩的鱼塘里放下了第一批生鱼苗,进行尝试性养殖并赚了2万多元,这大大增加了他对水产养殖的信心。
小试牛刀获成功后,黄兆基又看中了曾经大红大紫的南美白对虾。2004年,他包下50亩鱼塘,轮养冬棚虾和四大家鱼。然而,因为养殖技术欠缺,连续三四年的冬棚虾都亏本。对此,黄兆基看得很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既然养虾不行,就换第二样养,总有适合自己的。”
2005年,黄兆基将120亩的水面除了养虾和四大家鱼外,还养海鲈。然而,在中山养海鲈不如在珠海斗门有优势,养殖、饲料、流通和技术都不完善。当年,他以4-5角/条的价钱买了6万多条海鲈苗,投喂饲料和冰鲜开始养殖。但因为初次涉足,技术欠火候,在养成阶段,死了不少成鱼,加之当时鱼价每斤只有 4.3元,黄兆基缺乏销售渠道,那一年亏了18万元。
准确判断 把握机会
尽管养虾和养海鲈都失败了,但黄兆基并没有气馁,他仍认准水产业“有搞头”,加上中山地处珠三角中心地带,交通发达,与周边各大消费城市只有1-2小时的车程,“只要水好,看准时机,一定有搞头。”他由此悟出选择水产品种对于养殖成功的重要性。虽然自己对于水产养殖属于门外汉,但凭着资金优势和敏锐的商业判断,最终的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2006年,黄兆基经营的砖厂因征地被迫停产,索性全身心投入水产养殖,并选择资金投入很大的桂花鱼。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2006-2007年低迷的桂花鱼价格,还是让初入道的黄兆基尝到了亏本的滋味。坚守还是放弃?他需要作出选择。经过对珠三角甚至外省市场的调查了解,并结合桂花鱼产业区别于其他养殖品种的特性,黄兆基得出了自己的判断:在广东主产区,养一口塘桂花鱼动辄需要资金20万元,连续两年低迷的行情必然使不少养户放弃,转养相对熟悉且稳定的饵料鱼,而这可能会导致养桂花鱼的成本降低;同时,作为消费市场的江浙等地,也属于新兴的养殖区,面临的情况与之类似。思量之后,黄兆基选择了坚守。
事实证明这次的选择是明智的。2008年初的一场罕见冻灾,影响了全国桂花鱼的产量,黄兆基养殖桂花鱼第一次尝试到了赢利的滋味。今年鱼价长时间维持在23元/斤的高位,6月他卖了3万多斤桂花鱼,每斤利润超过4元,获利颇丰。“水产养殖一定有搞头”,这是黄兆基一直坚持的信念,如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望着池塘内余下的桂花鱼,黄兆基打算在现有100多亩鱼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于是将养殖工作交由妻妹夫妇打理,买了一部40多万元的丰田轿车,“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考察市场。”
这两年就数养桂花鱼能赚钱
发布于:2009-09-23 14:09 来源:南方农村报
相关新闻:
- · 湖北省京山县全面启动精养鱼池改造工程
- · 潍坊:年底前,23条河里能养鱼
- · 新疆哈密坎儿井水养鱼效益高
- · 广西:今年鱼苗放得晚,五月天暖好养鱼
- · 宽甸县打造辽宁省最大三文鱼网箱养殖基地
- · 福建三明市三元区为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办理“户口簿”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 人社部:中国仍需转移逾1.2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点击:200
- 北京延庆昨日出现降雪 气象局称属正常点击:195
- 循环经济之于甘肃点击:195
- 新疆:风灾可能致吐鲁番葡萄大幅减产点击:194
- 英国神奇兔子催眠师几秒钟让兔子睡着点击:194
-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将城乡统一点击:192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