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淡水鱼类水质管理实操(2)
发布时间:2013-02-19 来源:中国农业网
摘要:(2)肥水:肥水的作用是提高溶氧,增加饵料生物的数量。但当前养殖户存在过量使用化磷肥肥水的误区,其后果造成藻种单一,易倒藻,转水快,极易造成缺氧,易暴发蓝藻,也会导致氨氮、可溶性磷酸盐、pH等指标偏高,
(2)肥水:肥水的作用是提高溶氧,增加饵料生物的数量。但当前养殖户存在过量使用化磷肥肥水的误区,其后果造成藻种单一,易倒藻,转水快,极易造成缺氧,易暴发蓝藻,也会导致氨氮、可溶性磷酸盐、pH等指标偏高,到后期亚硝酸盐含量急剧攀升。建议使用无机有机磷肥和生物肥(绿水生态肥或氨基酸益藻素)配合间隔肥水。它可使有益藻藻种丰富,不易倒藻和转水、预防蓝藻过量繁殖、有效保持水体各项指标的稳定性、增加水体溶氧,避免鱼类浮头现象。
生物肥水可净化和稳定水质,有效抑制蓝藻和青苔生长。池塘配合使用EM益生菌,能有效防止水质恶化,并能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建议在每年5-9月份,每隔15-20天使用一次。出现过肥、其他水色时可使用增氧剂、光合细菌、EM益生菌、超浓缩芽孢杆菌、利生素中任一种改善水色。
蓝藻控制方面,因为蓝藻爆发后一般会造成池底缺氧,建议养殖户在条件允许下优先使用增氧剂,然后在下风口处用螯合铜集中区域杀蓝藻,用完后第二天用解毒类产品为水体解毒。并进行一次改底,最后用少许芽孢杆菌产品进行调水。对换水的塘口要注意以下两点:可以从外河进少量的干净水,进塘前水先用消毒剂消毒一次。如果外河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多,特别是工业污染,如果一定要进水,则建议解毒,去除重金属、化工水、亚硝酸对鱼的影响。
使用微生物产品调水时注意时间和频率(视水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梅雨前时最好每10-15天使用一次,梅雨后每7-10天使用一次 (特别是水源不好的地区)。常用微生物为光合细菌、EM类产品、超浓缩芽孢杆菌、利生素等。最好晴天上午10点左右使用,使用前1-2h开增氧机或使用氧粒高效果更好,如定期使用,则效果更为明显。但这种方法不适宜病发情况下紧急救治。
(3)增氧:增加水体溶解氧可定期使用颗粒型增氧剂,其同时具有改底作用,可提高鱼类成活率,防止水质恶化,减少还原性毒害物质(残饵、粪便)的产生。随着温度逐渐升高,使用频率需逐步加大,使用量视情况掌握。闷热天气的后半夜应及时使用。无水可换时建议使用增氧剂。
(4)改底:养殖池塘水质改良的关键问题是底质的改良和活化。在淡水鱼养殖中往往因为受到养殖成本的的限制而忽视这一点。目前在虾蟹养殖环节中,水质改良的应用已经作为养殖成功的关键管理环节。
改底改什么?主要是增加底层溶解氧,消除有机质不完全分解产生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彻底分解底部有机质。常见方法是定期使用改良底质产品;定期使用超浓缩芽孢杆菌或EM类的调水产品来调节水质。
(5)其他:在饲料管理上建议使用全价配合饲料。选择适合鱼类生长的饲料(不同鱼种对应特定的适合饲料),在饲料管理技巧和原则上遵循科学投喂的原则(根据水色、天气、透明度、吃食等情况灵活掌握),可以用EM益生菌浸泡饲料或用光合细菌喷洒在饲料上,稍晾干后再投喂,可有效促进养殖动物生长、预防肠炎、提高抵抗力,并能促进饲料吸收利用,有效解决鱼类的厌食问题。饲料中也可添加有益微生物进行早期预防,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如EM 益生菌或光合细菌,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稳定肠道的有益菌群,防止疾病发生。使用周期为1-2次/15天。
在消毒剂选择方面建议使用对鱼类刺激小、对有益藻类没有不利影响的消毒剂。在高温期、梅雨天闷热期、水体缺氧时,禁用消毒剂和杀虫剂。最好选择使用对水体没有副作用的微生物的底改产品,并配合增氧剂和解毒产品一起使用,切记盲目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