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烟叶

烟草行业反哺农业与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研究

时间:2007-11-07 11:04  来源:东方烟草报  责任编辑:欣欣
核心提示:提要烟草行业通过物质扶持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反哺农业,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国家局关于烟草行业反哺农业与构建和谐烟草的要求,分析说明了烟草行业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现状,阐述了当前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反哺农业面临的

  对促进我国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思考

  行业积极提高烟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技术贡献率、土地收益率,维护烟农的种植自主权、政策享受权、成果惠及权,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奠定了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建立烟叶生产科技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1.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加大科技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投资,科技投入力度要随企业产值的增长逐年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强化科技经费的管理。对烟叶生产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课题,积极组织行业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专家进行联合攻关,开展技术应用、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工作,保证科研项目对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服务性、实效性和指导性。强化科技经费管理,建立严格的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资金使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专款专用,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2.进一步规范烟叶生产科技项目管理。全面推行烟叶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课题制运作模式,充分发挥烟草行业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作用,改科研立项行政审批制为专家评议制,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公开招标,实行科研成果有偿竞价转让,建立课题负责人信誉档案。通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养科技人才,锻炼科技队伍,提高烟叶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水平。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项目的经费投入,强化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二)构建创新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是烟叶生产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科教兴烟”的组织保证。要积极开展市场经济条件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制和机制建设研究,深入剖析当前我国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国外烟叶农技服务的成功经验,按照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职能创新、服务手段创新的思路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整合烟叶科技服务体系中的各级主体、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探索构建创新型烟叶生产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烟叶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满足新时期烟叶及烟区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新形势的需要。

  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构建创新型烟叶科技服务体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产业链条的延伸、现代要素的引进、市场机制的强化,提高烟叶质量和烟叶生产效益,提升我国烟叶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从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

  (三)建立完善的烟叶生产技术体系

  完善的技术体系应包括技术素质、技术权威、技术决策和技术服务等内容。要提高烟叶技术服务队伍素质,激发技术服务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健全技术推广体系。要树立技术权威,加强技术规范的宏观决策,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健全科技推广网络,把技术应用调整到适应优质烟叶生产发展上来。

  针对烟叶市场需求的多元性,围绕提高和稳定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协调性、改善烟叶香吃味和可用性,增加有效供给水平,建立和推行烟叶质量专家磋商机制,明确不同卷烟档次烟叶配方的质量指标,解决生产、收购和流通环节执行烟叶标准的技术脱节问题,为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规范烟叶流通质量管理、改革卷烟配方技术、提高烟叶配伍性,提供共享信息资源,推动资源优化配置。

  (四)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营造“科教兴烟”的氛围

  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新的试验设备,熟悉新的实验方法,把握技术研发动向,提高自身素质与水平。定期举办烟草科技论坛,争取举办国际性烟草科技年会,活跃行业的科研氛围,促进产学研之间的交流,了解烟草科研动态。建立国内先进省份之间和国际间技术交流的互访机制,加强烟叶生产技术专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优质烟叶生产经验,生产符合中式卷烟配方需要的烟叶原料。打造烟叶生产技术骨干人才队伍,加大对烟农的培训力度,建立起技术成果应用激励机制,完善先进实用技术普及推广的管理办法。

  (五)进一步完善烟草科研院所管理机制

  强化烟草科研院所的组织与管理,避免“技出多门”,把现有烟草科研院所建成集科研、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烟草经济技术实体,推行技术有偿使用,使之成为推动我国“两烟”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我国烟叶国际竞争能力的主要技术力量。

  增强科技进步的系统管理、层次管理、有序管理和有效调控能力,充分利用烟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坚持研究与开发相结合、行业内外科研力量相结合、国内外科技力量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建立重点明确、优势互补、层次清晰、系统推进的烟草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创新体系。通过联合攻关、合作开发、科技咨询、成果共享、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克服低水平重复投资和重复研究,全力解决烟叶生产急需的重大技术问题,真正形成能与国际同行抗衡的研究成果。

  (六)加强烟叶生产重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加强优质、丰产、高抗烟草新品种选育。以生物技术研究为核心,通过深化种质资源的鉴定与利用、基因表达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等研究,把常规育种手段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不同风格类型的优质抗病新品种、低害新品种以及适应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的优良新品种,尽快解决烟叶品种单一、后备品种匮乏的问题,为提高我国烟叶质量奠定基础。

  强化对烟叶质量风格、品质特征的成因和类型区域规划及调控技术研究。认真研究分析当前国内外烟叶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生态类型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烟叶品质特征类型区划和品种类型布局区划,分类型、分区域制定配套栽培技术标准,建立中国烟叶原料体系,为卷烟工业提供稳定的原料基础。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烟草营养代谢机理研究、烟叶生产技术改良研究、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烟叶质量系统跟踪监测体系研究,强化烟叶生产现代化技术应用研究。

  (七)大力推进烟叶生产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已经成为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拥有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了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要重点开展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及烟叶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以烟草公司或产烟大县为主体,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与卷烟企业密切结合,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一手抓标准体系的研究制定,一手抓标准体系的正确实施,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达到人人学标准、人人用标准,提高烟叶生产效益,增强烟叶质量特色,解决烟叶生产、收购和流通环节执行烟叶标准的技术脱节问题。

  (八)进一步加大烟叶生产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烟叶生产实用技术要以培育烟株强大根系、增强根系活力为重点,以涵养烟叶田间成熟度、促进烘烤过程中后熟充分为根本,改变烟叶生产的传统技术观念,使技术应用符合优质烟叶生长发育的规律。

  坚持烟叶生产“以区分类、定向栽培”,开展烟叶质量类型区划和品种布局区划,真正明确和把握不同产区烟叶质量特点、影响因素、关键技术措施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做到面积稳定、产区稳定、质量风格稳定。从有利于增加烟农收入、有利于提高烟叶质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有利于烟区长远发展的角度,突出烟田土壤改良技术、旱作栽培技术,克服烟田连作、套种,以及不利生态条件对烟叶产量、质量和效益的影响。坚持有机农业的烟叶生产发展方向,培育生产优质烟叶的土壤环境。规范烟叶移栽和田间管理技术。

  (九)高度关注烟叶生产技术队伍建设

  1.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切实保障基层烟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待遇,积极推进技术职务评聘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改革和完善分配政策,加速培养优秀烟草科技人才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素质好、创新意识和能力强、业务水平高、技术技能精、动手能力强的科技服务队伍。对烟叶生产技术骨干,可以采取送到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其整体技术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烟叶生产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针对当前烟农劳动力整体素质降低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烟叶科技服务以烟草企业为主、烟草科研和教育单位为辅、多种渠道并存的优势,以县(县公司)、乡(基层烟站)为烟叶科技服务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方式,提高烟农的技术素质。

  2.实行烟叶技术人员奖惩机制。行业上下联动,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烟叶生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对国家局《关于加强烟叶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烟叶基层建设的决定》的贯彻落实力度,鼓励技术人员到烟叶生产第一线直接为烟农服务,鼓励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提供技术服务,对取得重大成果的要给予奖励。同时,要保障基层烟叶生产技术服务人员的基本待遇,切实增强其岗位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十)研究制定烟叶生产科技进步评价体系

  只有构建烟叶生产技术进步评价体系,明确技术成果应用成效的判定依据,理清“科教兴烟”的发展思路,确定技术进步的主攻方向,才能促进劳动、土地、资金、物资和技术成果等投入因素在生产过程中互补,优化投入产出机制,提高投入产出水平。

  1.构建科技进步评价体系的原则。针对当前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科技进步评价体系应遵循五项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指标的设计应主要反映科技进步的内涵要求,正确揭示科技进步的本质,突出科技的先导作用,反映科技促进烟叶生产发展的事实。二是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与监测,突出科技进步的导向作用,强调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激励和引导烟叶生产科技进步活动围绕提高烟农种烟收益,降低种烟技术和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烟叶生产风险,满足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可比性原则。选择含义明确、口径一致的监测评价指标,采用合理的方法,建立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评价体系。四是可行性原则。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应符合科技进步监测与评价的目的,更应有数据支持。五是分级建立的原则。由于烟叶产区的产量、科技部门的职能不同,应注意按分级(类)来建立评价指标。

  2.落实构建烟叶生产科技进步评价体系的两项保证措施。一是坚持年度的监测、检查和考评;二是把对各烟叶产区、研究所、推广站的评价结果同绩效考核挂钩。只有把评价与考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和促进烟叶生产科技进步。

  链接

  科技助力我国烟草农业三变

  第一次转变发生在实行专卖制度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烟叶生产从种植多叶品种和产量增长型向以“三化”(品种优良化、种植区域化、技术规范化)生产为主的质量改进型转变,实现了烟草行业从“数量短缺型”向“产量、速度、效益型”发展的战略转变。这次转变是以全面实施烟叶“三化”生产为突破点,推动了我国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品种优良化,逐步改变了我国烟叶种植品种多、乱、杂的状况;种植区域化,加大了烟叶种植布局的调整力度,使种植区域进一步优化;技术规范化,使烟叶生产常规栽培技术得以全面落实。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突出解决了烟叶“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成熟不够、烘烤不当”的技术问题,烟草农业生产实现了从质量改进型向优质、适产、高效型转变,实现了烟草行业从“产量、速度、效益型”向“质量、品种、结构效益型”的战略转变。这次转变遵循了烟叶生产要坚持“市场→卷烟→烟叶”的基本经济规律,切实解决了卷烟企业介入烟叶生产不到位的问题。

  第三次转变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次转变以适应国际市场需要、适应中式卷烟配方需要为目标,以商业企业为主体、工业企业为主导、科研单位为主力,突出烟叶质量的可用性和特色品质,重视烟草农业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改良烟田土壤,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平衡施肥,涵养烟叶成熟度,加强烟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开展部分替代进口烟叶的技术研发,逐步替代进口烟叶在我国卷烟配方中的作用,使我国烟叶质量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次转变,将使中国烟草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实现“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的发展战略。

  课题组成员

  刘孜 贵州中烟工业公司烟叶部副经理

  黄元炯 河南省烟草公司烟叶分公司副经理

  万伟 湖南省衡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

  郑荣豪 广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管理部副处长

  黄光伟 福建省龙岩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调研员

  戚源明 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基础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作者:国家烟草专卖局党校2007年春季进修A班课题组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