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育苗是江苏沿海水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河蟹育苗业的不断发展,河蟹苗种的产量越来越大,为国内淡水大面积的河蟹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来源。但是,在近年来的河蟹育苗生产中,病害的发生频繁,并带来较高的死亡率,给育苗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丝状细菌病就是其中的一种。丝状细菌病的病原为毛霉亮发菌,其形如毛发状,故名丝状细菌。该菌常附着于幼体的体表,将幼体的四肢(尤其是在关节)、螯、眼等部位重重缠绕,导致幼体活动不便,摄食受阻,生理机能下降,引起死亡。丝状细菌病给河蟹育苗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生产中也没有较为规范的防治措施,许多育苗工作技术人员往往谈“丝”色变。为了更好地防治并控制河蟹育苗生产中丝状细菌病的发生,本文从河蟹幼体丝状细菌病的症状、对河蟹幼体产生的危害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三方面对该病的防治进行了探讨。
一、河蟹幼体感染丝状细菌的症状
丝状细菌极易感染河蟹的卯、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常见的附着于卵膜或幼体的甲壳、附肢、眼、尾等部位。丝状细菌附着卵膜表面后,卵便停止发育而死亡;丝状细菌附着于幼体表面时,幼体表现为运动迟缓,附肢张开,有的沉至底部,停止发育,蜕皮困难,导致死亡。丝状细菌附着幼体有两种方式:①一端附着于体表,另一端游离子水环境中;②丝状细菌缠绕在幼体的体表,将幼体紧紧包裹起来,有的能在幼体的表面呈现出指纹状菌落形状。河蟹幼体被丝状细菌附着时,体表看不到炎症、渗出等异常病理变化。丝状细菌在幼体的体表生长旺盛,幼体的附肢、眼等部位几乎被丝状细菌所包围,体表同时吸附着较多水环境中的污物,包括一些藻类和水中的碎屑。
二、河蟹幼体丝状细菌病的流行特点
2000~2002年,我们对江苏省沿海育苗生产中丝状细菌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对丝状细菌感染河蟹幼体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了总结,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急性型流行 本病呈急性型流行。一旦发现河蟹幼体有丝状细菌的感染,则在24小时之内可遍及全池所有幼体,甚至连投喂的鲜活饵料丰年虫的身上及池中有机碎屑上也可见到有丝状细菌的附着。
2.流行时间长、流行区域广 河蟹幼体丝状细菌病流行时间长,流行区域广。在江苏省境内,除了内地的人工海水育苗系统外,南到启东、如东,北到赣榆、连云港,几乎所有育苗单位都会遇此病难。上世纪90年代,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一般以3月份往后居多,到最近几年,丝状细菌病的流行时间大大提前,有的甚至在12月份的早繁苗生产中即可遇到。丝状细菌病的流行往往以3~5月份为高发期,此期间室外水温在12~15℃左右。
3.幼体易感阶段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丝状细菌感染河蟹幼体多发生在v期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阶段。但近年来的育苗生产中,从亲蟹的卵、蚤状幼体(1-V期)到大眼幼体的所有阶段,都会发生丝状细菌的感染。河蟹幼体被丝状细菌感染的发育阶段普遍提前。
4.死亡率高 丝状细菌感染河蟹卵,导致卵停止发育出现死卵;丝状细菌感染蚤状幼体和大眼幼体后,幼体运动迟缓,摄食减少,呼吸受阻,蜕变困难,导致死亡,死亡率较高。
5.丝状细菌的发生常常伴随着高浓度的有机物 在河蟹幼体的育苗生产中,大量残饵及排泄物等有机物在池中残积增多后,丝状细菌会比较多见。通过对正常及发生丝状细菌病的育苗池水进行化学耗氧量测定结果表明,发生丝状细菌病育苗池的化学耗氧量明显偏高,比正常育苗池水高40%~50%,差异显著。
6.丝状细菌病的发生常常并发聚缩虫感染 聚缩虫病是水产育苗生产中的常见疾病。调查发现,约有20%的丝状细菌病并发有聚缩虫的感染。由于聚缩虫和丝状细菌的双重感染,河蟹幼体的死亡率会大大提高。
三、河蟹幼体丝状细菌病的危害
研究表明,丝状细菌附着河蟹幼体时,仅附生于幼体的体表,没有明显侵入幼体内部的结构,幼体体表也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丝状细菌虽能利用多种糖类作为生长的营养来源,但其几丁质酶试验为阴性,证明丝状细菌并不能利用甲壳质,丝状细菌的附生不会对幼体的体表造成营养性侵害。因此,丝状细菌对河蟹幼体的危害只是一种物理性的危害。但研究同时发现,丝状细菌附生幼体时,幼体的四肢、螯、眼等被重重缠绕,尤其是在关节处,导致活动不便,摄食受阻,生理机能下降,引起死亡。丝状细菌也能附生于蚤状幼体的鳃部,刺激鳃部粘液分泌增加,使鳃部粘满污染物,导致呼吸困难,缺氧死亡。甲壳类动物在蜕壳时比平时需要更多的溶解氧,而丝状细菌对蜕壳过程有机械性的阻碍,当其大量生长时,不仅丝状细菌本身会消耗水中的氧气,而且会使鳃的表面与水接触面积减少,从而妨碍呼吸,导致死亡。因此,丝状细菌附生在幼体的体表,虽然没有对幼体产生直接的侵蚀或病理性损害,但对幼体的生长发育仍然是一种致命性的危害。
从丝状细菌病的发生与流行来看,河蟹幼体在每次变态期的后期发病情况较严重。幼体变态时,丝状细菌会随着幼体的蜕皮而离开体表,使幼体暂时摆脱丝状细菌的感染。但是,由于幼体所蜕出的甲壳仍然存在于育苗水体中,丝状细菌并没有因为离开了幼体的体表而死亡,仍在水体中继续生长繁殖,产生新的微生子继续附生到蜕过皮的幼体体表上,使得丝状细菌对幼体的危害重新开始并持续存在。
四、河蟹幼体丝状细菌病防治的探讨
1.实施生物生态防治,降低水中有机物浓度
近年来,利用藻菌拮抗、菌菌拮抗以及改善水质等技术来防治细菌性病害在世界范围内正日益受到重视。它们通过细菌与藻类的拮抗和竞争作用来维持和改善水体生态环境,降低水中有机物含量,稳定水质,保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
在育苗池中进行单胞藻(小球藻、硅藻、扁藻等)的培养,是控制丝状细菌数量的一条经济而又环保的途径。单胞藻是河蟹幼体营养丰富的生物饵料,它可以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一些单胞藻渗出物(如多糖、多酚、氨基酸)也能有效地络合某些金属离子,从而减少细胞对其的吸收,降低金属毒性。另外,与使用抗菌药物相比,单胞藻的存在不会产生耐药菌株或药物残留等现象。
有益微生物能降解育苗水体中的有机物,起到生物修复作用,是预防丝状细菌病发生的另一科学的方法。利用光合细菌、玉垒菌及蜡状芽孢杆菌等多种微生物组合应用于河蟹育苗系统中的研究发现,微生物组合的应用对于水质净化有明显作用,并没有发现有丝状细菌病的发生。
2.严格育苗用水消毒,消灭疾病传染来源
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动物疫病的科学措施,丝状细菌病的防治也相同,在预防该病发生时应首先注意做好消毒工作。育苗前应对育苗水及育苗器具进行严格消毒,杀灭水体中或器具上可能存在的丝状细菌,育苗过程中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感染途径,对已发生丝状细菌病的育苗池水要进行消毒处理,并注意不要发生交叉感染。
目前在育苗生产上使用较多的消毒剂有高锰酸钾、甲醛等。但它们在丝状细菌半致死浓度下对河蟹幼体同样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且高锰酸钾的副作用较大,并且易受水体中的有机物影响,使用中很难掌握合适的应用浓度,因此不宜使用。二氧化氯(C1O2)是一种强氧化剂,具有快速、广谱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且无毒、不污染环境。研究表明,0.1毫克/升的C1O2可以有效杀灭毛霉亮发菌及其微生子;另外C1O2对养殖水体的水质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一定浓度的C1O2能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提高水中的溶解氧,这对于维持良好的水体环境、防止水质恶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使用C1O2对河蟹育苗用水进行预消毒处理,具有改善水质和杀灭病原的双重效果,是预防丝状细菌病的首选消毒剂。
3.配合适时换水,合理使用抗菌药
丝状细菌感染河蟹幼体,只是附生于幼体的体表,在幼体变态时,丝状细菌会随着蜕皮而离开幼体的体表,只是没有离开水环境,在1~2天后丝状细菌微生子又会重新附生于新的幼体体表。按照丝状细菌附生河蟹幼体的这一特点,在幼体变态后1天内,对幼体进行换水,使幼体摆脱含有很多丝状细菌菌丝体或者微生子的水体,同时采用抗菌药物进行严格处理,并对生产工具进行消毒,以防止操作中再次感染。生产实验表明,对发生丝状细菌病的育苗池适时进行多次换水,并结合有效药物的使用,对防治丝状细菌病的发生有较好的效果。
河蟹育苗池是一个微生态系统,反映着非生物环境、幼体及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如果水体水质良好,氨氮、亚硝酸氮及有机物含量较低,水中类似于毛霉亮发菌的异养细菌数量就较少,幼体则会健康地生长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反之,如果有机物含量过高,异养细菌的数量也会增多,则极易发生毛霉亮发菌附着等细菌性疾病。因此,严格育苗生产管理,实行生态防治,控制良好的育苗水体环境,保持水质的清新,减少水中毛霉亮发菌的数量,为河蟹幼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防治丝状细菌病的关键。
河蟹幼体丝状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治对策
发布时间:2009-06-26 来源:
摘要:河蟹育苗是江苏沿海水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随着河蟹育苗业的不断发展,河蟹苗种的产量越来越大,为国内淡水大面积的河蟹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苗种来源。但是,在近年来的河蟹育苗生产中,病害的发生频繁,并带来较高的死亡率,给育苗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丝状细菌病就是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