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小麦病害呈加重发生的趋势。加上去年冬季的异常天气情况,小麦普遍受冻害严重,苗情不是太好,致使今年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生长进入拔节生长旺盛期,小麦的病害也进入了蔓延扩散期,危害将日益加重,所以农民朋友应该及时地做好防治工作。在小麦病害当中,主要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四种最为重要。
一、小麦锈病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属真菌病害,它分为条锈、叶锈、秆锈三种。三种锈病的区别可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来概括。小麦锈病是气传病害,在早春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又有春雨的条件下发病严重。其中以条锈较为普遍,感病小麦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影响小麦对水分的吸收,严重时小麦叶、秆干枯,穗小,秕粒,导致减产。
小麦条锈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小麦叶锈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小麦秆锈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面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
防治方法:防治锈病要因地制宜,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进行集中防治,切实控制其传播蔓延;大田病叶率达0.5%~1%时立即进行普治,每亩可用12.5%的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35克,20%三唑酮乳剂45~60克进行喷雾防治,一般使用两次。
二、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禾谷类白粉菌的转化型,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无性态为串珠粉状孢,属半知菌亚门粉孢属。该病发生后,可致叶片早枯,分蘖数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减产10%,严重的减产50%。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典型病状为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白色粉状霉层,组织受侵后,先出现白色绒絮状霉斑,逐渐扩大相互联合成大霉斑,表面渐成粉状,后期渐变成灰色或灰褐色,上面散生黑色小颗粒(闭囊壳)。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发病时,叶片出现直径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遇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针头大小的小黑点(闭囊壳)。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浇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当病叶率达到10%时,每亩可用20%的三唑酮(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的三唑酮 (粉锈宁)可湿性粉剂75克,对水60~8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三、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又称立枯病,病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和立枯丝核菌。小麦受害后在不同生育阶段表现的症状不同,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幼苗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先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呈典型的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后期病株基部茎节腐烂,病苗枯死。小麦拔节后在基部叶鞘上形成中间灰色、边缘棕褐色的云纹状病斑,病斑融合后,茎基部呈云纹花杆状,并继续沿叶鞘向上部扩展至旗叶,后期病斑侵入茎壁后,形成中间灰褐色、四周褐色的近圆形或椭圆形眼斑,造成茎壁失水坏死,最后病株枯死,形成枯株白穗。病害的发展受日均温度影响大,20℃~25℃时病情发展迅速,大于30℃停止生长。
小麦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发布时间:2012-07-19 来源:农村网
摘要:近年来,小麦病害呈加重发生的趋势。加上去年冬季的异常天气情况,小麦普遍受冻害严重,苗情不是太好,致使今年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随着气温的升高,小麦生长进入拔节生长旺盛期,小麦的病害也进入了蔓延扩散期,危害将日益加重,所以农民朋友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