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首页

水稻产业工厂化发展的启示

发布于:2007-11-07 09:56  来源: 黑龙江新闻网-黑龙江日报

  工厂化,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其内涵囊括了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社会化、设施化等诸多内容。其特征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现代管理经营农业。

  通过对庆安、绥棱、北林等地水稻产业工厂化发展情况调查,我们感到,经过多年发展实践,水稻产业不仅在我市种植业中率先“破题”,而且产业工厂化发展的“味道”越来越浓。主要特点:一是组织形式工厂化。产业组织化程度高,与水稻产业有关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市场通畅,订单销售可达66%以上,水稻加工转化率达到87%。二是管理模式工厂化。以集约化为方向,广泛引入先进生产方式,“两段式”育苗插秧等新技术运用结合优质品种选用,水稻垧产可比普通方式高出3500斤。通过工厂化育秧统一和优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9%。三是生产衔接工厂化。从育种、育秧、田间生产、销售到加工,产业链条及其各个环节连接紧密,工厂化管理方式渗透并活跃了整个产业。与玉米、大豆等产业比,水稻良种可以实现在“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之间顺畅贯通。四是服务手段工厂化,形成了完善的服务体系,探索出院校+农户、企业+农户、北林区张悦等科技示范户带动模式、绥棱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辐射模式等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服务与生产实现有效衔接。主要作用:一是扩大了产业发展内涵,形成一个与发展水稻产业有关的产业群体。二是丰富了产业功能。除农产品供给外,还拓展了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等功能。三是将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设施化、社会化等诸多生产方式融为一体。有效降低了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将多数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农业成为技术型、效益型农业。四是推动农业生产领域的全面变革。进一步细化了种植业内部的产业分工,推动生产力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变革。

  水稻产业工厂化发展的道路,对我市农业发展的影响是战略性的,为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提供了出路,在农业发展的方向、措施等方面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启示一:工厂化发展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战略切入口

  首先,工厂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方向选择。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予发展现代农业的含义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中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农业工厂化发展,可以充分满足这一特殊时期的战略需要,从其内涵和主要特征看,既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奏”。其次,工厂化发展是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现实选择。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绥化、农垦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的要求。这一要求是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实践升华,为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典型的农业地区,绥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提出按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思路运作农业产业化。工厂化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农业发展活力。以水稻为代表的农业工厂化发展实践,为建设农区工业化示范区奠定了基础,也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找到了突破口。

  -启示二:工厂化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靠整合和活跃农业内部和外部各种生产要素来解决

  从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的现状看,传统农业固有问题影响长期而深远:一是面临传统生产观念的严重挑战。虽然部分农户已经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但受既得利益思想的影响,一些新技术、新品种得不到及时和大面积推广。二是缺乏资金支撑。高投入、高产出是农业工厂化发展的重要特点。目前的财政还无力大量投入,靠农民自己独立发展又不现实。三是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导致一些新技术、大型机械难以大面积使用和推广。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要靠市场化和社会化手段,打造开放式的产业发展格局。解决观念问题,关键要靠示范引带。可以多搞一些示范项目,让农民亲身参与,切实尝到甜头。解决资金问题,重点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政府的政策资金投入要注重发挥“四两拨千金”的效用,带动各种性质的资本向农业领域集聚。加工企业要强化向产业链上游的资金投入,提高“第一车间”的生产积极性。鼓励有实力的生产大户提高自主投入或联股合作,发展示范项目或创建示范小区。还可以以农业项目为载体,加快对外招商,吸引城市资本、外来资本进入,开展广泛合作。解决土地问题,主要是应加快推动规模和集约经营。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使农民土地承包权由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态,提高其生产要素的承载功能。

  -启示三:工厂化发展必须坚持政府助推、企业带动、农民主导,并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政府、企业、农民等发展主体,在明确各自角色定位的同时,应共同致力于“六大机制”的建设。一是建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的政策导向机制。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价格政策,逐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建立设施技术与产品的引进审批制度,制定吸引企业投入的政策,鼓励企业尤其是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二是建立实用普及与高端发展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应组装集成国内现有科技成果,加大科研攻关和技术成果引入力度,在专业品种、栽培制度、栽培技术、采后处理技术、光温水气肥的智能管理、环境控制等方面取得突破。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联合,减少中间环节,缩短成果转化周期。三是建立效益与效率目标并重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规模及技术工艺的制定,按科学的生产方式组织生产。对农业生产经营、外部环境与市场进行综合因素分析,统筹规划,建立成本核算制度。提高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水平,形成规模效益和独到的市场份额。四是建立动力效应明显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多培养农民身边的“土专家”,积极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组建资本、管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共同参与收益分配的股份制科技经济实体。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固定的培训基地,依靠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人才的柔性流动。五是建立因地制宜和循序发展的工作推进机制。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分产业、分区域组织推进。六是建立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节水、节地、节能、节肥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严格按无公害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保证农业工厂化产品的安全性,努力实现环境与生产的良性互动。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