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区别。
(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前发生,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在我省很少发生。
(2)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适温、高温时,有的会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这种类型的病斑较少见,多在感病嫩叶上出现近圆形的小白点。气候适宜发病时,可转化为急性型病斑。
(3)节瘟:一般发生在剑叶下第一、第二节,节上初生黑褐色小斑点,逐渐成环状扩展,最后使整个节部变成黑色,造成茎秆节弯曲或折断。
(4)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穗轴或小枝梗上,对产量影响最大。初期出现小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的褪绿现象。以后病部向下,向上扩展,长的可达2---3厘米,颜色加深,最后变黑枯死或折断,造成瘪谷甚至白穗。
(5)谷粒瘟: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以后使整个谷粒变为暗灰色的秕谷。发病迟的常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
引起稻瘟病大发生是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造成年度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造成田块间发病轻重不一的主要条件是栽培管理措施和品种的抗病性。一般来说,合理的肥水管理,可增加水稻的抗病性,即使在大发生年份,也会减轻发病。
从气候方面来看:最适宜稻瘟病病菌侵入的气温是24---28度,相对湿度在92%以上。这两个条件若同时存在,则有利于发病;若两者缺一,则发病缓慢或不发病。
从栽培管理方面看:施肥不当,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使用过迟,常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
从品种的抗病性方面看: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因品种不同而异;即使是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稻瘟病的抵抗力也不同。一般在四叶期、分蘖期、孕穗末期到始穗时最易发病。
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水稻品种不同,抗稻瘟病的能力也不同。生产上尽量选用那些抗稻瘟病力强的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播种适量,培育粗壮老健无病或轻病秧苗是防治苗期叶瘟的关键。本田前期基肥要足,注意氮、磷、钾的配合,促使稻株生长平衡。在分蘖盛期前,及时晒田,可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控制叶瘟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减少药剂防治的面积。抽穗期灌脚板水,满足花期需要,灌浆期湿润灌溉,有利于后期青秆黄熟,减轻发病。病害常发地区和易发病田块应不施或慎施穗肥,以免加重发病,造成减产。
(3)药剂防治:我省水稻一般在8月1---10日抽穗,因而防治穗颈瘟最好在7月末左右进行。穗颈瘟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若在破口期,天气预报有低温阴雨天气,必须立即施药防治。如果天气有利于病害继续发病,在灌浆期再喷一次。常用药剂有:日本产的富士一号(稻瘟灵)、澳洲产的铜高尚、国产的春雷霉素、三环唑等。
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12-06-27 来源:吉林省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病菌侵染水稻不同部位而引起的水稻病害。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因此,有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区别。 (1)苗瘟:多由种子带菌引起,三叶期前发生,一般不形成明显病斑。在我省很少发生。 (2)